《大公报》社评:由特区政府牵头主办的“国家所需 香港所长─共拓‘一带一路’策略机遇”论坛昨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等中央领导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多个部委以及数十间央企的主要负责人亦踊跃参与。盛大的场面与高规格的接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殷切关心与大力支持。
张德江委员长期间以“迈进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对香港过去在推动“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对香港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四点希望,包括:“瞄准‘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增强创新意识”、“弘扬丝路精神”等。这四点希望对香港未来如何进一步抓紧发展机遇、提升自身建设、拓展合作空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香港各界认真学习思考。
在思考香港未来之路时,首先必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到底香港的机遇在何处、如何才能发挥出香港的原有长处和优势?回顾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歷程,不论是四十年前乘借内地“改革开放”政策东风的高速发展,还是回归二十年来受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显著变化,事实充分说明,若不是顺应了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国家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与作用,香港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与其他地区相比,香港幸运地一次又一次地佔得“先机”,国家始终不断地为香港提供了巨大机遇。眼前的“一带一路”与大湾区建设,显然是继四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机遇之后,又一个将对香港未来数十年的繁荣发展起到至关重要推动作用的战略机遇。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香港要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可能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全力拥抱并融入国家的整体大局。能否抓紧当前机遇,将决定下一代港人的福祉;而要抓住战略机遇,根本上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否有深刻的形势认识与高度的社会共识,二是能否切实落实并推陈出新灵活应对。
但当前香港社会的发展意识,显然与客观所需仍有较大距离,不论是立法会上的严重内耗,还是社会上的反发展潮流,都对融入国家发展这一根本策略产生阻力,需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应对。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更深入了解国家有关重大发展战略的目标计划、深远意义、实施步骤和具体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搭建政策、专案资讯对接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探索香港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当然仅有共识仍然不足够,还需要创新的思维与有力的落实保障。尤其是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如何共拓“一带一路”机遇,需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在此方面,更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凝心聚力,在包括如何打破框框、消除隔阂、打通交流壁垒等范畴提供意见和建议。
张德江委员长为此专门提出了四个“着力”:一,着力加强大湾区内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因素跨境流动;二,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着力推动创业模式创新;三,结合国家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着力开展新技术新业态合作;四,充分调动资源,着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产品。这四点突出了“创新”因素,不仅非常具体,且极具操作性,也切合了香港的实际情况,在有效贯彻落实后,必会推动香港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根本性的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并有效解决长期困扰的问题,令人期待与鼓舞。
显而易见,国家的发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最坚实保障,而香港亦要有足够的自信,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优势,也要认识到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必须全力贡献于国家所需。一个值得香港引以为豪的客观事实是,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是内地最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是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先行先试首选地,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跳板,也是内地学习借鉴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经验的重要课堂。这些因素说明,香港有能力、有条件、有希望在未来继续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绝不会被“边缘化”。
正如特首林郑月娥昨日说,香港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从不缺位。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以“一国两制”为根,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聚焦发展,以香港所长,配合国家所需,为国家和香港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诚哉斯言!
“国家发展始终需要香港,也必将不断成就香港”,这是香港发展的“底气”所在。只要香港各界依循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时所指出的四点要求: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香港的未来必可在国家大发展中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