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会大学部分学生早前“佔领”语文中心,威吓教职员。校长痛心学生竟以粗言辱骂老师,学校决定将两名发起人暂时停学,直至纪律聆讯完成。但纠众闹事的学生会会长刘子颀毫无悔意,坚称学生当日言行并非威吓,更扬言发动集会游行。
有根有据的决定,却引来多名激进学子无理仇视及攻击,令人唏嘘。港大、中大、城大的“民主墙”日前先后出现粗口辱骂浸大校长钱大康的标语;浸大校园周边亦发现多处刑毁,遭人喷涂“不要普通话”等字句;又有浸大学生一度拟发起罢课,其后改为游行向校方施压。这些学生以所谓“不公”为名蛮横施暴,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上周就有市民发起网上联署,至今已获万人力撑校方严惩学生,证明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当前浸大学生事件令人回想起几年前来势汹汹的违法“佔中”。这场由政改引发的事件,后期逐渐走向对特区政府、两地关系的冲击。有人也称之为香港的“民粹主义”现象,这有一定的道理。该现象包括不断“政治化”各项事务,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政府提出的方针“必反”,甚至议会内部也抗争不断“拉布”不止。而受“佔中”影响深重的部分香港大专校园内,激进学生的举止难免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这主要通过反对现实体制、权威组织、政府机构等方式表达。此种情绪一旦被鼓吹,将会影响校园甚至是香港内部的稳定,虽不至于对香港整体造成广泛影响,但仍需小心处理。
当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浸大学生的做法与“佔中”本质上大同小异,都是通过以诉求所谓“自由”“公平”等动听的口号,为个人激进甚至违法行为自圆其说;都是通过鼓吹大众、煽动民众情绪的方式,表达对权威机构的不满。但部分人的意见并非广大民众的意见,相反却是与民意背道而驰的。当前能够看到,无论是院校内还是立会内,都有人将个人立场、私利与意见凌驾于体制之上。这是香港长期存在的一项矛盾,当前不过是再次通过这一批学子传达出来。
参与浸大事件的学生中,就包括有“港独”倾向的学生会会长刘子颀。而事情的起因则是新推的普通话豁免试有近七成人不合格,结果便出现二十人“佔领”学校语文中心长达八小时。事件中有“港独”倾向者的介入,且由不满普通话豁免试开始,到现时发展到反对普通话。背后的原因,是对普通话所代表的内地文化的抵制。事件的本质仍在于一部分人对香港的宪制现实、对香港是国家一分子这一事实的冲击与否定。而察看学生的言行,是以情绪发泄代替理性思考,是以意气用事取代正当诉求。
受激进思维及暴力方式影响的人中,更多属于年轻一代。纵使是在香港立会内部,也出现了新老交替的现象。一个新的世代正在崛起,但当前香港发展受到种种限制,加上存在已久的问题,如土地房屋、扶贫、产业结构单一等,年轻人在住房需求和就业选择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学生毕业后在创业上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满足年轻人的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求,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渠道,为青年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浸大反普通话事件,不仅暴露出年轻一代受违法“佔中”的影响,处处以激进手段谋取个人私利,同时也折射出“民粹主义”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