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周六指当年任发展局局长时,只能令私楼土地供应量达标而感“惭愧”之后,昨日运房局局长陈帆亦就觅地建屋问题表示“羞愧”,形容公屋“3年上楼”目标是“意识形态多过实务指标”。中国有句老话--“知耻近乎勇”。感到惭愧,说明政府、官员认识到本港觅地建屋工作的严重不足,公屋上楼时间长期不能达标,有愧于市民。“知耻”是好事,但更关键是“后勇”,能够积极作为,政府必须用足心力、智慧和勇气,以创新克难、敢作敢为的决心和行动,打破因循守旧的积弊,在开发土地上争取突破,为民谋福。
房委会2018/19年度的机构计划,至今仍以公屋“3年上楼”为长远目标,但实际上现时公屋轮候时间达4.6年,差距甚大。更令人忧虑的是,政府似乎已束手无策,短期内无可行方法达标。现届政府上任短短几个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既与社福机构合作推出类似“光房”的廉租单位,又打算将计划重建但未清拆的公屋单位租出,但相关计划都只能提供百余甚至几十个单位,相较公屋轮候册30万的数字,根本杯水车薪。
众所周知,本港房屋问题的症结,在于可供建屋的“熟地”严重不足。到去年底,当局手上的土地距离十年长远房屋策略确定的46万伙尚欠4.3万个公营房屋单位,如何觅地拓土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陈帆局长昨日提及政府成立了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期望小组或能长远解决土地供应不足的难题。但是,观乎该小组的会议结果,曾指出开发郊野公园边陲需时15至20年,将船湾淡水湖填平建屋挑战更大,处处显现出政府碍于程序繁复的困局,远水难救近火。
如今,用于兴建公屋的“熟地”就快用尽,若新的土地供应无以为继,公屋轮候的时间必定越来越长,越来越多基层市民只能迫劏房、捱贵租。市民不希望只听到官员的道歉和“惭愧”,而是希望官员拿出实际行动,做出成果。回归前,香港兴建新机场及东涌新市镇的“玫瑰园计划”,规模庞大,整个计划兴建只是历时8年。如今建屋用地供应短缺迫在眉睫,政府是否依然一成不变按程序办事,而不能突破框框、提升觅地建屋效率?
香港实际开发的土地只占总面积的不足四分之一,其中住宅用地只占7%,香港并不缺地。官员既然对土地供应不足感到“惭愧”,就要克服开发土地面对的诸多困难和掣肘,更要迎难而上,鼓足勇气、用足智慧、想尽办法。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土地、填海、开发农地等多个选项,政府可以多管齐下,哪个方案可行便先做,能开发的就迅速开发,相信以只争朝夕的心态和行动,成熟一项上马一项,总好过坐而论道,惭愧道歉。
来源: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