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冀港人团结让管治重回正轨
2016-06-14 17:24:34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昨日在基金会举办的午餐会上指出,回归以来历任特首都难以实施回归前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导。他认为,问题源于特首不领导任何政党,立法会议员于政策上往往与政府争持不下,故造成严重内耗。他呼吁港人要团结,立法会要减少“拉布”、内耗,各方面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轨,恢复有效施政,恢复建设和发展,这样香港的民生问题以至政治困局才会得到解决。
《星岛日报》报道,团结香港基金成立一年多,昨日于港丽酒店举行午餐会。中联办副主任杨健、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等都有出席。
政府期望有所为而不能为
董建华在讲辞开篇就回顾了过去的管治问题。他坦言,回归以来,历任特首都难以实施回归前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导”,使历届政府都出现“期望有所为而不能为”的处境。“问题在于回归后,特首不领导任何政党,而立法会议员都是民选产生。议员当中,有独立人士、更多属于不同政党,他们往往由于代表不同利益,互相争持,亦会与特区政府争持不下。”因此,特首难以有效执行基本法所要达到的“行政主导”模式,造成严重内耗。
董建华又指回归后的香港经历过不少风雨,如金融风暴、金融海啸、“沙士”等,加上反对派一手造成的“占中”、旺角暴乱等诸如此类的冲突,已严重损害本港经济民生。但董建华明确指出,在社会陷于政治化环境下,现届特区政府仍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投放更多资源在不同领域,包括觅地建屋、10年内动用二千亿元改善医疗,增加对科创、教育、扶贫等投资。他认为,公共政策是长远的,成效不是即时立见,呼吁各界人士衷诚合作和紧密配合,“大家多一分和谐,社会就多一分进步,香港多一分踏实。”
董建华希望建制派不要只考虑自己选民的利益,应多从香港整体利益出发;同时建议政府与建制派更努力合作,制造紧密的伙伴关系,可考虑让建制派多参与施政及议政,团结建设为民生解困。他亦指出,民主社会存在反对意见是正常不过的,惟反对派必须有建设性及合理性,特别是经济民生等议题应通过理性、妥协手段来解决;希望反对派能以社会整体利益及市民福祉为依归,必须走出一条建设性的路,而政府亦要加强与对方的沟通。
促减少“拉布”解决困局
董建华寄语政府及各政党为了香港福祉一定要团结,呼吁立法会议员减少“拉布”内耗,令管治重回正轨,回复有效施政,恢复建设和发展,解决香港民生问题以至政治困局。他期望更多有心人积极加入建设香港的工作,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也必须本着理性,走上一条建设性的路,又着既得利益人士在考虑本身利益的同时,亦为香港整体作出贡献。
【董建华演讲要点】
挺特区政府施政
●回归以来,历任特首都难于实施回归前行之有效的“行政主导”。问题在于回归后,特首不领导任何政党,而立法会议员都是民选产生。议员由于代表不同利益,互相争持,亦会与特区政府争持不下。
●政府与建制派应更努力合作,制造紧密的伙伴关系,让建制派更多参与施政、议政。建制派不单要考虑自己选民的利益,亦要更多考虑香港整体利益。
●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市民福祉,持反对意见的反对派必须走出一条建设性的路,政府在此亦要加强沟通。
●公共政策是长远的,成效不是即时立见,各界人士需要衷诚合作和紧密配合。大家多一分和谐,社会就多一分进步,香港多一分踏实。
“港独”
●香港人一向认同和支持本土文化,但以本土之名行“独立、自决”的路是绝对错误的想法,不会得到港人支持,因为一是违宪违法,二是把经济发展推上绝路。
●必须防止极少数人排斥“一国”,他们以本土为名推动“港独”,为祸香港,是香港人不会接受的;“香港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绝对不能动摇。
●香港离开祖国长达150多年,很多人对国家认识不够。回归后社会关注集中在“两制”,对“一国”事情包括国家宪法、基本法认识尚有大力推广空间。
经济发展
●再吵吵闹闹下去香港社会只会被蚕食,大家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最终还要香港人自己埋单。
●美国有纽约、芝加哥两个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也有条件和机会作为中国的两个金融中心。
●香港在保持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同时,要考虑如何利用手上庞大储备改善民生,促进香港发展,特别是面对当前世界的创新大潮,我们必须与时并进,避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