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港铁“七年七加”的机制一定有问题
2016-03-30 15:41:42 信息来源: 香港大公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港铁公司昨日公布,根据“可加可减”机制,2016年港铁票价将会加价2.7%,今年六月起生效。
香港《大公报》报道,毫无疑问,港铁加票价,不是“一味靠抢”,而是有一个客观的“可加可减”机制在支持,机制当年经过公众谘询、立会通过,市民不能“输打赢要”,港铁也大可加得“理直气壮”。然而,可以加、有理由加,是否就等于一定要加、非加不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一是自“可加可减”机制设置以来,港铁已是连续第七年加票价,累积加幅达到22.95%。尽管机制引入了通胀物价指数、交通运输业工资指数等一系列数据组成票价方程式,但实行以来“有加无减”则是铁一般的事实,难怪升斗市民把“可加可减”机制讥之为“有加没减”机制,也是一种无奈的“反抗”吧。
二是港铁服务虽然整体保持水准,但大小事故仍时有发生,大至停电停驶、“小”至车门不开,遇上繁忙时间就会造成严重挤塞,乘客怨声四起。如此每到加价关头,“只会加价,服务却没有提升”的评语自会“应运而生”,加上高铁大幅超支、市民感觉实难以正面。
三是眼前本港经济乏力,股市楼市低迷,零售百货大吹淡风,二月份出口数字下跌10%,为○三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刚过去的復活节假期,内地访港旅行团减少近半。在此情形下,一个“加”字就是市民最怕听到的。
因此,基于票价“七年七加”、服务差强人意,以及社会经济氛围转差等因素,港铁此时此刻宣布加价百分之二点七,市民就算勉强接受,对港铁的观感和评价也只会每况愈下。港铁营运之初,曾令市民“引以为荣”,但近年因票价问题而屡与市民产生勃谿、距离日远,特区政府作为港铁大股东,对此又是否有感到可惜和遗憾?
而最令市民不能释怀的是,港铁的年年加票价,是在年年都录得巨额盈馀的情况下作出的。港铁本月中刚公布,去年利润为129亿元。
当然,港人并非蛮不讲理之辈,乘客市民也能明白,港铁维持每日乘客550万人次的庞大服务,不可能不需要巨额经费来维持;据港铁行政总裁昨日透露,公司去年用于维修铁路及提升服务的开支达到70亿,营运成本持续上升。但尽管如此,对港铁年年赚大钱还要加价、“可加可减”机制又变“有加没减”机制,所谓回馈只属“杯水车薪”,市民乘客无论如何是“咽不下去”的。
因此,在港铁公司此次宣布加价的同时,政府已经提出检讨“可加可减”机制之议,“民建联”等建制派议员亦提出了机制要与利润挂钩的改革建议。看来,一个会导致“七年七加”和“有加没减”的机制,肯定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否则政府是难以向市民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