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普通百姓正在为暴乱买单
2019-08-02 00:25:52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特区政府停止《逃犯条例》修订工作后,香港乱局未见平息,社会迟迟无法重回正轨,这是任何热爱香港的人都不愿看到的。因为真正热爱香港的人,一定是抱有一颗“初心”的:希望这个城市越来越好。然而,如果没有安定、没有发展,香港的“好”就无从谈起。有一个道理显而易见:只有聚焦经济、更广泛地惠及民生,让香港市民充分感受和分享发展成果,香港的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所以,聚焦发展惠民生、求同存异创未来,乃是当务之急。
两个月来,不论是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还是日益升级的街头暴力,都让社会秩序受到了极大影响。这既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信心是什么?信心是一个城市的士气。一个城市,如果社会秩序乱了,一定会打击城市的发展士气,这首先影响的必然是经济,影响经济就注定影响民生,最终受损的正是广大市民。
这段时间,不少打算来香港旅游和谈生意的朋友纷纷问我:香港安全吗?其实,这种担心仍然在蔓延:周一晚上,网络上有人居心叵测地发布消息,号召第二天早上要在港铁发起不合作运动。我刚刚回家,就听见室友忧心忡忡地说:“明天该怎么上班呢?”周二早上,一批滋事分子在港铁调景岭站和港岛线阻碍车门关闭及列车行驶,瘫痪港岛线及观塘线,造成上班繁忙时段秩序混乱,大量市民无法正常上班。正常工作都不能保证,何来的生产力?搞乱了人心、搞乱了秩序,最终结果导致的就是整个城市的生产、运行、运转无法正常开展!这样的情况倘若继续下去、愈演愈烈,城市就不可能发展。所以,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警队严正执法,也要根据《香港铁路附例》等法例对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要用好法治利剑,尽快地恢复社会秩序,为香港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前提和基础。
我们必须承认,香港目前面临的迫切性问题很多,包括市民住房难的问题,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的问题,产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现实也很迫切,因为它一方面与民生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香港成长竞争力始终在吃过去的老本、缺乏新的建树,如果不抓紧解决,就会造成香港经济整体上产业空心化和单一化,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会被边缘化。
笔者认为,解决发展问题,首先必须精准聚焦“民生”。政府要推出一批民生工程,让丰厚的财政盈余更“贴地”的惠及民生、温暖民心,并利用这个契机,既努力改善经济结构,又努力改善分配结构,让每一名市民,都对城市的发展有感觉、有分享、有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用好两个优势:一个是大湾区建设,通过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整合大湾区资源、稳固本港的航运、金融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利用大湾区的广阔腹地优势,弥补本港实体经济的不足;另一个优势是“一带一路”,香港的中资企业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已经积累了一定优势,业务触角也深入到沿线的各国家和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这为在港的其他企业共同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宝贵经验。把握并用好这两大优势,就有希望为香港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增添新动能、实现新发展,在惠及民生的同时,把香港经济做实、做强。
一个充满戾气的社会是很难良性前行的。有纷争、有矛盾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没有一个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心态,怕的是我们陷入了无止尽的政治争拗,浪费时间、贻误发展机遇。我们的城市,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各方面一定要求大同、存小异。其前提就是:每个市民,作为社会的一员,就必须奉公守法,就必须尽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表达个人政治诉求的时候,要有“顾全大局”的思想,要有“求同存异”的精神;唯有心平气和,放下个人的偏见、歧见,令社会、民生回复安宁平静,才能缔造多赢的局面。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氛围,既是发展必须的动力,也是发展必要的氛围,对于香港,意义深远。
作者:赵 阳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