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沉着冷静坚定前行 团结一致开创新局

2019-06-21 23:01:3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特区政府日前审时度势,宣布暂缓《逃犯条例》修订工作,对此,大公报发表署名为龚之平的评论文章《沉着冷静坚定前行 团结一致开创新局──推动香港发展的三个迫切任务》,指出,只要认清目标,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冷静应对,香港一定可以继续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以下是全文:

特区政府日前审时度势,宣布暂缓《逃犯条例》修订工作,这是应对政治形势新变化及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但同时也是息纷止争纾缓矛盾、让社会从政治亢奋中冷静下来的艰难决定。充分理解这一决定,对展开下一阶段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许多市民都会有相同的疑问:未来的香港将向何处去?特区政府还能有效管治吗?"一国两制"还能在香港成功推进下去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香港形势固然复杂,但大局仍然未改,只要我们认清目标,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冷静应对,香港一定可以继续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

同心同德 支持特首

"没有伤痕纍纍,哪来的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华为遭遇美国打压后推出的广告词,鼓舞人心。香港眼下的处境同华为何其相似,如果说华为是一架被炮火打成"筛子"、边修理边顽强飞行的战机,香港就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航行的船,回归二十二年来,反对派逢中必反没有一刻消停,外部势力也从未停止过对香港的攻击,特区政府施政备受阻挠,"一国两制"挑战重重,但这阻止不了香港向前迈进的步伐,而旨在彰显公义、堵塞法律漏洞的修例工作最终不得不暂停,固然令人惋惜,但这也不过一个暂时的挫折而已。

香港这艘船要在波浪中前行,船长的坚强领导至为关键,全体船员及乘客对船长的支持更加重要。反对派出于破坏特区施政,搞乱、搞死香港的险恶用心,近距离瞄准特首及两制,远程打击中央及一国,历任特首没有一个不成为箭靶的。如今反对派如法炮制,提出五大无理"诉求",而要求林郑下台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们最擅长的"斩首"战术,扰乱战术。

香港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口,只有稳定才能发展,而混乱必然死路一条,香港要求稳,首先就是管治班子安如磐石。有人形容特首是个"三煞位",既是反对派的标靶,亦是民怨的出气口,没有战略定力、气魄胸襟和自我牺牲精神,是难以胜任的。好在林郑久经战阵,修例暂缓后,面对反对派要求她下台的压力,她表明会继续工作,服务香港市民与国家,大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气魄。

毋庸讳言,修例一役在香港引起颇大争议,建制派内部也闹出不同意见,有人对特首道歉大不以为然,更忧心今年及明年两次选举的选情,有人不满特区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前沟通不足,这些批评不无道理,特区政府施政确有不少值得检讨、改善之处。然而,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并非不可解决。须知特区政府与建制派都在同一条船上,一荣共荣,在此重大关头,大家宜放下歧见,支持特首施政,因为我们没有不支持特首的理由。只有坚定地支持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才能巩固力量,推动各项政策的前进。

齐心协力 迎难而上

香港本来是经济城市,市民安居乐业,可惜的是,回归后在国际大气候及香港小气候共同作用下,香港由过去的"反共桥头堡"变为如今的"颜色革命"基地,反对派小事闹,大事吵,致使施政受阻,社会空转,竞争力今不如昔,也累积不少问题。因此,在支持特首依法施政的大前提之下,应当齐心聚力,就当前一些困扰香港多时的"老大难"问题,进行有力的化解。只要解决了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民意支持就必定回升,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也必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事实上,眼下的香港,施政千头万绪,民生问题多如麻,急待政府全力去推动解决。香港是富裕城市,但一方面库房年年水浸,另一方面社会贫富悬殊不断恶化,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较低,长者贫穷问题相当突出,公公婆婆在街头巷尾执纸皮帮补生计,白发苍苍仍然驾驶的士、小巴,是香港常见的风景线,这固然反映香港人活到老、工作到老、永不言倦的斗志,何尝不是打工仔老来无依的表现呢?房屋问题也是老生常谈,香港房价全球最高,租金全球最贵,房地产绑架了香港经济,也绑架了特区政府的财政,成为民生困难的一个核心问题。至于劏房四面开花,天台屋、笼屋、"棺材屋"无奇不有。年轻人买不起房,成不了家,更不敢生育,既造成人口老化问题,更令年轻人愤世嫉俗,容易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洗脑鼓动,年轻人出路成为特区政府施政最棘手难题。房屋问题是民生问题,但搞得不好就变成政治问题,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绝非靠"打嘴仗",而是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求同化异,努力推动才可。而反对派逢中必反,全力拖后腿,"阻住地球转",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阻力。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港珠澳大桥横遭司法覆核,发展新界东北计划受暴力阻挠,"明日大屿"计划被污名化为"明日大愚",更不说反对派在立法会疯狂拉布,本立法年度行将结束,但基建拨款被严重拖延,仅通过百分之五,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之余,亦导致大批建造业工人打烂饭碗。但这些问题,不应成为限制香港积极向上、全力发展的阻力。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历来的民意调查都显示,市民对经济民生问题最关注,经济与民生搞好了,社会才能稳定,而反对派全力搞破坏,则是制造民怨,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这是一场民心争夺战,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既是特区政府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也是民心所向及中央的殷切期望。

把握机遇 融入湾区

香港能够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秘诀在于香港人灵活应变,擅长把握机遇。上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加工业由发达国家转移,不少香港人通过"穿胶花"、"钉衣扣"变身大老板,香港经济随之起飞;八十年代,香港又乘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起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晋身亚洲四小龙,成就"东方之珠"的传奇。回过头来看,内地四十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香港,香港是内地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及参与者,是贡献者也是得益者,香港回归本身也是这伟大进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使命。当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向全球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由理念一步步变成现实;二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蓬勃兴起,以5G通讯、人工智能、新能源、太空科技等为标志的新技术,将人类引向更广阔的未来,中美贸易战就是这个大背景的产物,是美国担忧霸主地位不保,由自信走向自卑、开放走向封闭的表现。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科技革命,香港怎么办?毫无疑问,香港人必须再次抓住机遇,义无反顾地融入时代洪流。当然,香港地少人多,发展经济有不少掣肘,包括产业结构单调,对科技重视不够,土地供应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计划适时推出,为香港再发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大湾区正在由蓝图逐渐变成现实,这里囊括珠三角十一座城市,人口七千万,经济产值十万亿元,以规模计不亚于英、法等国家,而大湾区同属一国,却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这非但不会是经济融合的障碍,多样化反而可以成为其优势。事实上,尽管内地城市发展迅猛,深圳及广州的经济产值已超过香港,但"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仍然是最国际化的城市,具有内地城市并不具备的优势,如全球最自由经济、低税制、国际金融中心等,就教育而言,香港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大的高等院校,人才济济,而享有中国院士、外国院士荣誉的顶级科学家也是星光闪耀。香港有人才,有资金,科研能力不弱,缺少的是学以致用的产业平台,而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内地正好提供用武之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湾区为香港年轻人就业、创业、居住提供另一个选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香港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香港本地无法满足的诉求,大湾区提供无限可能性,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事实上,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科技战,意外地令深圳的华为、中兴、大疆等高科技企业一举成名天下闻,由于这些企业都位于深圳南山区,以至被网友视为"美国白宫VS深圳南山区之战"。深圳创造了科技奇迹,成为中国的硅谷,其意义并不亚于当年香港的经济起飞,而大湾区比南山区不知大了多少倍,江山代有人才出,假以时日,大湾区势必涌现更多华为这类高科技企业,谁敢说香港年轻人中不会出现另一个任正飞、马化腾?

世界的未来在东方,香港的未来在大湾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香港面对的又一重大机遇。这一机遇是香港突破自身发展局限、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机会。从国家领导人到行政长官都在不断强调大湾区对香港的重要性,意义亦在于此。只要把握住这一把"钥匙",未来的主动权就掌握在港人手中。

一场修例风波,固然对特区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但只要我们人心不散,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在全力支持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带领管治团队有效施政之下,在香港没有争不回来的主动权,也没有变不了的新形势,更没有移不了的阻路之石。"人心齐、泰山移",香港各界市民要有这个自信,我们一定能够将未来"赢"回来,也一定能够开创香港发展的新局面!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