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破冰行动》背后的真实“破冰者”

2019-06-07 17:56:4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警方抓捕毒贩

  《破冰行动》海报/张丹翻拍

  近日,电视剧《破冰行动》在央视和视频网站开播,该剧以“中国特大缉毒案件”——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真实案件为蓝本改编,迅速在网络上刷屏。

  “口碑爆棚,单日播放量过亿……”都让《破冰行动》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破冰行动》从珠海、中山、佛山、广州,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日本、法国取景,最大程度还原了整个真实大案。其中,《破冰行动》有近八成在中山取景。

  一位是曾参与“12·29专项行动”的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的老缉毒警察,另一位则是参与《破冰行动》花絮拍摄的年轻缉毒警察,作为现实中真正的“破冰者”,向记者讲述了“破冰”背后的故事。

  保证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是对一名缉毒警察的基本要求。在生活中,他们需要向更多的人隐藏自己的真实工作。

  “有时候打球的球友问起,我就说是警察,再熟悉一点的,就说是刑警。”阿鹏说,自称“刑警”已经是身份透露的“底线”,再进一步,除了家人,他们不会告诉他人自己是缉毒警察。

  “是不一样的危险”

  进入警察队伍11年的阿鹏,已经做了5年多的缉毒警察,此前,他在派出所工作。

  “其实不同的警种都有危险性,就连一名派出所民警也是如此。”阿鹏举例说,之前他在派出所出警时,遇到了一个拿着水果刀乱挥的精神病人,“以为他不会真的砍我呢”,结果,精神病人在他的身上划了好几刀。

  他继续说,在路上负责交通的交警还有负责治安巡查的巡警等,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缉毒警察也是如此。“工作性质不同,面临的危险也不一样。”

  他回忆说,在2015年七八月一次执行任务时,到中山坦洲镇抓捕一名从潮汕地区运毒到中山的毒贩,“运输的毒品是一公斤的冰毒”,为了避免毒贩在到达后马上就把冰毒分散,他们决定在毒贩下了大巴之后上公交之前实行抓捕。

  “那个毒贩很高大、健壮,抓捕搏斗了差不多五分钟才将毒贩制伏,最后戴上的手铐都被挣断了。”阿鹏说,后来想想当时还是挺惊险的,危险并不是来自正在搏斗的大汉,而是前来接应大汉的其他毒贩,“如果前来接应的其他毒贩在背后捅上几刀,甚至开上几枪,我们都会有生命危险”。

  “危险都会有的,这也是职责所在。”阿鹏说。

  “接受人民的审判”

  而正在热播的《破冰行动》题材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广东省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为原型,还原“中国第一制毒村”的覆灭。

  2013年—2014年,阿鹏参与了该项行动的后期工作。“前期阶段收网抓捕,后期审讯进入司法程序,也就是要将毒贩绳之以法。”阿鹏回忆说,当时他刚刚从派出所进入禁毒支队,由于在派出所积累了大量结案、整理卷宗、证据把握等经验,他又从禁毒支队被抽调到省厅专案组进行审讯、整理卷宗等工作。

  他回忆说,当时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布控,多警种协同作战,出动了3000余名公安、武警、边防部队,完成了收网行动。

  “收网之后的后期阶段也很重要,我引用《破冰行动》里的一句台词,就是让毒贩‘接受人民的审判’。”阿鹏说,在审讯的前期几乎是“零口供”,直到后面才打开了“缺口”。

  一是由于《破冰行动》有七八成的取景都是在中山,二是因为剧情讲述的是以“12·29专项行动”为原型改编的故事,所以,阿鹏和其他禁毒支队的同事一样,追完了《破冰行动》。

  “整个故事的大概主线和现实情况差得不多,有时候剧中出现的一些场景,的确是在真实工作中的一些场景。”阿鹏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日常的生活中,阿鹏还是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身份,“有时候会和朋友打打球,关系好的知道我是‘警察’,关系更好的则知道我是‘刑警’,但是没有朋友知道我是缉毒警察。”阿鹏告诉记者。

  “一有机会就会陪家人”

  由于工作有一定危险性,家人总是在为冲在一线的缉毒警察提心吊胆。

  “家里人尽管担心,但还是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的,当出任务时,家人会提醒嘱咐要注意自身安全。”阿鹏说,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多陪一陪家人,但经常是一个电话打来有了情况,就要马上回到单位加班。“由于我经常临时加班,家人都习以为常了。”

  相较于阿鹏处理生活与工作的游刃有余,年纪较小的阿彪则少了许多经验。“刚开始我还傻乎乎地和家人说自己出任务了,到了后来我也不敢说了,怕家人担心。”年近30岁的阿彪说,有一次他告诉家人出任务了,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自己出完任务回到家时,家人都还在等着他,“家人等了我一晚上,也提心吊胆了一晚上”。

  他说,如今他经常会在出任务时告诉家人是去单位写文件加班,而不是去执行任务了。

  2015年大学毕业的阿彪,一开始也不是直接进入到禁毒支队,而是做特警,直到2018年年初才成为一名缉毒警察。“特警不用跟案子,缉毒警需要跟案子。”

  他也追完了电视剧《破冰行动》,而作为现实中的“破冰者”,他觉得现实比电视中更危险和残酷。

  “涉毒量大的话,毒贩也会面临巨大的惩罚,所以也都成了亡命之徒。”他说,在出任务的过程中,不但面临过已经上膛的枪支,就连手榴弹也出现过。

  “后背交给信任的兄弟”

  “后背交给信任的兄弟。”阿彪说,当面临危险的情况时,除了要进行好防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信任自己背后的兄弟。

  作为一名缉毒警察,打击案件时需要相互配合,有时候还需要跨警种合作、联动作战。他回忆说,此前有一次抓捕毒贩,是在高速上追捕正在运输毒品的车辆,“下了高速之后,毒品出手还是比较快的,很容易一下子就把货散掉了”。

  在经过了一番追捕之后,之前就有部署的警方抓捕到了两名嫌犯,查获冰毒200多克,“四五包烟的大小”,人赃并获。

  “有一个案例是,缉毒警察得到了可靠的线索,在一个公园里会有毒品交易,然后在交易现场进行了抓捕,人赃并获。”阿彪说,现实中,是否需要马上实施抓捕,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破冰行动》都刷完了,感觉电视剧拍得挺精彩的。”阿彪说,可能由于剧情的需要,电视会出现一个人干倒一群的场景,“这个情况在现实中不会出现的,不会也不能只靠一个人就干倒一群人”。

  尽管没有直接参与《破冰行动》的拍摄,但阿彪还是得到了一个拍摄“花絮部分”的机会,主要讲述在现实当中如何抓捕毒贩的。“也是没有透露姓名和形象,相关有效信息都隐去了,估计也就我知道那个人是我。”

  如今全剧已经播放完了,但仍然没有等到自己出场的“花絮部分”的播出,阿彪仍然没有放弃,告诉记者“可能后面会播放的”。

  《破冰行动》剧中,讲述了境外某跨国贩毒集团勾结东山当地不法分子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冰毒生产,以达到将大量冰毒销往中国内陆省份及海外以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在现实中,阿鹏也曾在2015年9月,参与了一起计划将冰毒走私出境的案件,涉毒量达到235公斤。“当时该案是公安部目标案件。”阿鹏回忆说,抓捕现场是在中山古镇,这些毒品就装在灯饰的水晶球内,而且这些装有毒品的水晶球是随机散放在很多个小箱子里的。“当时的部署比较好,抓捕是成功的。”他解释说,抓捕的过程“非常迅速”,不能给毒贩任何反应的机会。“涉毒量大的案件,很有可能也会涉枪,毒贩反抗也会非常激烈。”

  对于《破冰行动》中的一些场面,阿鹏则觉得稍微有些“夸张”的成分,感觉也与阿彪有些类似,“一个人干倒一群人”的“英雄形象”往往并不会出现在现实当中,而是通过各方的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如今,阿鹏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当记者问及今后是否会让女儿当警察时,他明显深思了几秒后说,“其实女儿当警察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他马上又说:“你看《破冰行动》里的马雯也很厉害啊!”(记者 张丹 通讯员 姚舞云、刘宗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