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体育:毕业季,你会因体测丢掉毕业证么?

2019-05-28 19:33: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时值高校学生毕业季,在憧憬未来生活的时候,中国的大学生们,可能还要为体质测试头疼。因为体测不达标,很可能导致他们拿不到毕业证。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中国教育界的“戏言”,放在中国大学生的毕业体育考试中,是否还能发挥“奇效”?

  为“拯救”下滑的大学生体质,新华社记者了解到,部分高校陆续祭出“杀手锏”:体测不达标,不发毕业证。还有高校用APP考核学生日常锻炼情况,纳入体育课考试成绩……

  这众多手段,又能否真正“拯救”日趋下降的大学生体质?

  体测不达标,不发毕业证

  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中长跑……不久前,安庆师范大学数千名大四学生,分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质健康测试。该校去年决定,从今年起开始执行“体测不达标,不发毕业证”的规定,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成为首批面临体测成绩压力的群体。

  其实,按照有关文件,这并非什么新鲜事。教育部公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明文规定,“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将体测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门槛。包括中山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连财经学院等高校,纷纷要求大学生毕业,体质测试必须达标。如中山大学在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体测成绩达不到50分的按结业办理,只发给结业证书。

  不抓不行了!一所高校负责人说:“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背景下,就不得不按规定严格执行”。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也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为何2014年的规定,直到近年来有些高校才开始执行?甚至在很多高校中形同虚设?

  这其中,除了或多或少地忽视体育教育之外,校方也有一定苦衷。“怕学生和家长有意见”“怕有学生无法顺利毕业影响学校声誉”等成为多名受访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担忧。

  2014年制定的规定,他们认为从2014年或2015年入校的新生开始执行,学生们会更接受一些。

  即便如此,高校对大学生体质如此“动真格”,依然也有个别学生坦言受不了。有学生坦言,平常都不关注体测项目,测试时都是随便应付,突然规定体测与毕业挂钩,很难接受。

  部分受访学生家长表示,没有听说过体测与毕业、评奖评优挂钩的规定,也坦言难以理解孩子会因为体测不合格而无法毕业。

  高年级VS低年级 男生VS女生

  除了体重指数(BMI)和肺活量,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包括了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各项也有具体的指标。那么,这些测试,难么?

  其实,只要正常参加锻炼,对大学生而言,50分的达标线并不难。湖南吉首大学大四学生小英说,只要日常保持一定运动量,体测及格很轻松,即便发挥失常或突然生病,也能申请补考或延期,“我们年级同学没有体测成绩不及格的”。

  在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各学校报出的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安徽合肥学院、湖北武昌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近年来体测合格率均超过90%,剩余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疾病等因素申请免考。即便一次没有考过,学生们还有补考的机会。

  那为什么依然有不少学生为此头疼呢?

  “进入大学后,晚上熬夜白天睡觉、作息不规律,加上部分学生沉迷电子游戏,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在下滑。”武昌理工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王德平说,大一、大二还有中学时的身体底子,进入大三、大四就有学生体测成绩明显下降。

  记者采访中发现,低年级超过高年级、女生超过男生的现象并不少见。

  一些高校体育老师坦言,尽管经过了“残酷”的高考,身体底子有所下降,但毕竟是年轻人,稍微一重视,身体还是能迅速恢复的。“大一、大二的孩子相对听话”,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到大三、大四都不开专门的体育课了。倡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也缺乏有效手段,“过去还能断电断网,管住晚上上网,现在都是手机游戏,管都没法管”。再加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三、大四的学生在锻炼方面,就比不上“师弟师妹”了。

  同样,女生比起男生来,也更“服管”一些,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不过,接受采访的不少女生表示,在对身材的追求、减肥等方面,女生的重视程度明显超过男生,这也是原因之一。(未完待续)(记者树文 李丽 李劲峰 周畅 李伟)

  从强制到自觉 要快乐更要素质

  在各项测试中,从难度上而言,男生的引体向上可能最难完成,其需要相对系统训练,以及考察相对力量等特点,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论。不过,就学生们,尤其是新生们的个人体验而言,最痛苦的,无疑是中长跑。

  “有段时间,学校体测的800米或1000米,学生普遍反映吃不消,有一大半得分不及格。”安徽合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主任许大庆说,中长跑主要测试学生耐力,但大学生耐力下降是全国普遍趋势,“如果没有学校强制,学生肯定不会经常跑”。

  不少学校利用运动APP,将学生课余跑步纳入体育课成绩,培养大学生形成跑步锻炼习惯。位于武汉汤逊湖畔的武昌理工学院,每天晚上8点左右,校园干道、操场上都是带着手机跑步锻炼的学生。

  从2016年开始,这所学校就采用APP记录学生跑步等课外锻炼,纳入体育课考试成绩。按学校规定,每学期学生必须跑完一定距离累计30次才能及格,50次拿满分,运动时间必须平均分布,期末成绩APP自动产生。

  “最开始时,也有学生代跑,一次带10多个手机跑,甚至在网上刷数据、买成绩。”王德平说,后来优化APP对每个学生自动生成跑步路线,按路线跑完才纳入统计,“在这种强制性要求下,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跑步习惯,过去三年来体测合格率也逐年提升”。

  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坦言,培养学生形成锻炼习惯,“太松了不行,太紧了也不行”。采取一定强制举措,让学生形成锻炼习惯,切身感受到运动快乐后,才能形成锻炼身体、提升体质的自觉性。

  “高校体育,也不能单纯停留在快乐教育层面。”安徽安庆师范大学体测中心主任项和平说,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只是单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磨炼心智,因此也必须有相应强制手段兜底,让高校体育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职能。

  从大操场到俱乐部,高校体育课在改革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大学体育课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职能。然而当前众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千篇一律,与大学生运动需求脱节,导致体育教育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现在体育课教学内容还是在大操场上教田径、球类、太极拳,和二十年前几乎没变化。”湖北一所高校大学生许喆说,而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轮滑、跑酷、瑜伽等运动项目,体育课上都没有,想学还得自己花钱请老师。

  老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单调、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让很多学校体育课教学流于形式。在此背景下,以俱乐部为载体,打破传统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界限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在一些地区推广,也受到学生青睐。

  在安徽的合肥学院,23个体育俱乐部给学生们带来参与体育运动的丰富选择。艺术设计系大三学生杨传旭从小喜欢武术,加入学校武术俱乐部两年多,体重比高中时减少40斤,“俱乐部每周三节课,都有专业老师指导,能将自己兴趣与体育课充分结合起来”。

  许大庆介绍,体育俱乐部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界限,根据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开设拉拉队、健美、毽球等俱乐部,结合学生运动技能基础划分为准、初、中、高“四级会员”,开设相应等级技能水平的课程与学分,“很多大三、大四学生都依旧活跃在各个俱乐部中”。

  目前,安徽已在全省推广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以俱乐部制为代表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体育课程由过去覆盖式教学,向专项式教学发展,丰富体育教学、技能培训、竞赛组织等教学内容供给,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王德平等高校体育老师认为,现在随着招聘企业对应届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形象要求提升,主动参加跑步、健身等活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高校体育在通过体测等强制性手段之外,也应注重改革体育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供给,让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享受到体育乐趣,达到“掌握技能、提升体质、磨炼意志、终身锻炼”的最终目标。(记者树文 李丽 李劲峰 周畅 李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