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老电影修复师:静默的光影“补”手

2019-05-15 16:50: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电影频道老电影修复团队负责人李冉

  几年前,李冉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感动之余颇有共鸣。因为,她的工作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电影频道修复老电影。每天,她和她的修复团队一帧一帧地给那些有损伤的老电影拭去岁月斑驳,进行美颜驻容,除了技术之外,比拼的也是那样一份耐力与坚守。

  修复老片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行当,但从事这一工作7年的高级工程师李冉没想到团队突然被推到了众人面前。原来,电影频道五一期间播出的“修复老电影”的专题节目吸引了外界的目光,李冉和同事们的勤恳奉献被观众们纷纷点赞。

  电影频道总编室主任董瑞峰介绍,目前,类似电影频道这种老片修复的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几百人。他们长年在幕后修电影的时间,有的都超出了拍一部电影的时间。

  5月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了位于CCTV6电影频道二楼技术部的老片修复工作现场。记者发现,这个赋予经典影像以崭新生命的工作空间并不是很大,甚至稍有狭促,为了遮光,窗帘紧闭。

  李冉所在的修复团队一共五个人:除她之外,还有两位85后、两位90后。每天,他们就埋头于几台设备之间,日复一日地紧盯屏幕,做着老电影修复工作。

  在2007年到2019年之间,这个团队已经修复了千余部影片。这些年轻人的“妙手仁心”让受伤的电影完好如初。当流畅的画面从观众的眼前如梦境一般滑过时,人们不会意识到,那些颜色和光亮曾经被一帧一帧地凝视和守护过。

  一个原则

  以旧修旧、恢复原貌

  岁月流逝,老电影愈显珍贵。

  因为2012年CCTV6标清转高清播出,高清频道播出需要大量的高清片源储备,有很多胶片问题在标清版上还不是特别明显,在高清版上就被放大了。修复工作变得刻不容缓,2007年,电影频道首次展开了老电影修复工作。

  老影片的修复原则听起来也与古建和文物保护相通,李冉说: “以旧修旧、恢复原貌,是我们的基本诉求。我们尽力恢复影片原有的本真样子,而不是在画面上进行二度创作,不会把画面色调调整得太过鲜艳、抢眼等。”

  也因此,李冉认为电影修复不可能完全依赖计算机自动识别修复,人工必不可少:“电脑毕竟不懂艺术,当计算机自动修复划痕时,如果后面有一个门框,或者远景之中有一根天线,机器就有可能把门框和天线当作瑕疵自动处理,会造成错误识别。所以,最后还是需要人工把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有可能AI会助力电影修复,提升修复效率和效果。”

  两种方式

  “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

  老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和存档的,可谓是脆弱娇嫩,对保存的温度湿度条件要求极高,一点点灰尘也会影响画面质量,更别提使用不当造成的巨大损伤。所以,老电影普遍是伤痕累累,常见的问题有:脏点、划痕、噪波、零斑、坏帧、闪烁等。

  老电影的修复分为“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物理修复就是修复原始胶片,“数字修复”则借助计算机图像修复技术。将胶片转为磁带后,再存储为序列帧文件,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字化修复了,这也是电影频道目前的老片修复方式。

  李冉介绍说,从修复的工艺和效率来说,数字修复听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复简单,但要让坐在高清屏幕前的观众有舒适的观影享受,修复工序也十分繁琐细致。

  三道工序

  粗修、精修和校色

  修复电影的流程是怎样的?李冉介绍,首先要提前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根据频道排片和技审入库信息筛选出那些需要修复的片源,根据不同的问题来进行修复。

  修复也有几重境界,最初级的是修复脏点、普通划痕等,遇到细碎的划痕、连续多帧相同位置的损伤就麻烦一些,更高层次的则是调色。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都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光影之间的和谐来表达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对调色的修复,就需要修复人员对影片的艺术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恢复色彩美感,尽量让影片的“语汇”丰富展现。

  5人的修复团队,每天早晚两个班,以达到人歇而机器不歇。每部影片通常经过粗修、精修和校色,其中核心的精修环节,需要将一部片子按二十分钟分段,一个人负责一段,逐帧逐点用心细致地修复。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几个人还会进行“会诊”,提出个综合修复意见。按照程序,修复时首先进行粗修,预处理一部分画面问题,然后再精修,人工手动逐帧修复视频图像。

  电影修复之后,会有技审老师再把关,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一部修复电影的音频画面是否合格,有时候会把遗漏之处进行“返工”。每当看到电视里播出的电影画面是自己参与修复的,李冉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四个条件

  要具备

  耐心、细心、责任心和匠心

  电影修复是个要“沉得住”的工作。李冉介绍,目前都是视频领域、对图形图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相关专业人员,一般在“师傅”的传授下,三个月能掌握基本功,但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更娴熟。

  李冉认为,这项工作首先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修复工作非常繁琐、工作量巨大——一部90分钟的影片,约为12万到14万帧,对于每一帧都要细细审视的修复者来说,这个工作量可谓浩大。李冉告诉记者:“如果遇到修复难度很大的影片,一个人一天的时间,也只能修复二三十秒。一般难度的话,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4-5分钟。”其次,修复者还需要有责任心,一部影片修复到什么程度与所消耗的时间、付出的精力成正比;第三,这项工作更需要工匠之心,修复影片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同样需要淡泊宁静、精雕细琢。

  李冉笑说,就她个人而言,开始做这份工作时,也确实有些“坐不住”,但慢慢地也能沉浸其中了。

  因为需要长时间地伏案工作,团队小伙伴们的颈椎、腰椎等难免都出了问题,而且,他们的用眼强度相当大,修复四十分钟后就要稍微休息一下,否则眼睛过于疲劳。然而7年的修复工作下来,李冉的眼睛对于画面质量变得越来越敏感和挑剔。

  在修复工作中,李冉和同事们所欣赏到的电影之美、感受到的胶片的丰富层次,则是另外一份“厚礼”。李冉时常会叹服经典影片拍得真好,让她在心生敬畏。她希望能把电影修复得完好如初,让更多的观众能够享受到老电影的不朽魅力。

  文/本报记者 肖扬

  统筹/刘江华

  供图/电影频道

  幕后花絮

  胶片不是越老越难修 《甲方乙方》划伤严重

  李冉介绍说,目前团队修复的最老的电影是1947年的《太太万岁》,修复过程很有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头儿越老的影片越难修,像1997年的《甲方乙方》修复难度也很大,因为它的胶片划伤特别严重,很多画面中间位置都会长时间持续出现一个划痕,非常影响观看效果。但是,这个划痕是非典型性的划痕,而是一个带有几个小弯度的划伤,用常规的直道划痕工具修复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一帧一帧地摸索参数来尝试修复,并且前后帧也没法借鉴修复,只能一点点靠工夫磨出来。

  还有一些动作片的难度也很大,例如1994年的《斩虎屠龙》——这部影片本来画面损伤就十分严重,集中了多种画面问题,再加上动感太强,不仅有很多打斗场景,还有很多落叶、雪地里的情节,画面中落叶和雪花密布,背景繁杂和需要被修复的脏点融在一起,修复起来真的是需要火眼金睛。

  李冉说:“外人可能觉得画面损坏特别多的影片最难修。但是,对我们工作人员而言,那种七零八碎、似有若无,你能感觉到不对劲但是一下子又捉摸不到的琐碎问题,才是最棘手的。” 比如,1995年出品的《小醉拳》打斗场景也比较多,但是这部影片比较难修复的部分是因为其中似有若无的隐隐的斑点,特别虚,连续播放时能够看到,单帧停下来寻找时又找不着。

  一帧一帧地修复电影,看似枯燥,但是,也有乐趣。比如,会发现电影中的穿帮镜头,李冉笑说在修复一些香港老的武打片时,会发现开始明明是女演员,可是有的镜头却突然变了“男身”,原来其替身演员是个男的,这会在同事之间成为“幕后花絮”,给大家日常枯燥的工作提供一些乐趣;还有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片中还有威亚的痕迹,这时候,他们就会替“剧组”悄悄擦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