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硬核、锦鲤、敲黑板……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2019-05-15 16:34: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词迭出,更得咬文嚼字(解码·语言规范)

  核心阅读

  如今,网络生活已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也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常用语。网络语言有很强的口语和方言特点,善于利用汉字形音义上的各种可能性,形成有想象力的超常规词句组合。不过,在体现创造力的同时,也有一些流行语存在生造甚至低俗等问题,需要大家提升话语修养、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共同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最新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接近六成。中国民众“触网”的25年间,从“大虾”“美眉”到“盘他”“硬核”,新词汇、新句式、新用法层出不穷。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粉丝”“山寨”“雷人”等网络词语;2015年,“任性”写进了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但与此同时,不规范、夸张、低俗等也成为一些网络语言的标签。

  在语言生活活跃的当下,应当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促进语言健康发展?

  网络语言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特色的社会方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研究员邵燕君仍清晰地记得,2011年春季学期,她开设了一门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在课堂上,邵燕君突然发现,自己听不懂学生说的话了。比如,“人品不好”不是批评人的品格脾性,而是说运气不佳;“羁绊”不是束缚、阻碍,而是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原来,学生们有自己的一套交流‘术语’,除非你懂这套话语体系,否则他们的世界不会对你真正开放。”

  “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朝气蓬勃的语言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年轻人在虚拟空间上的‘现代汉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介绍,网络语言不是几句网络流行语,而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具有特色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有很强的口语和方言特点,善于利用汉字形音义上的各种可能性,形成有想象力的超常规词句组合。“囧”“槑”等网络用语激活了沉睡在字典中的死字,“敲黑板”“开脑洞”等鲜活贴切的表达则体现了网友的创造力。

  “我说笑尿了,妈妈问我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段子。《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但是,夸张的网络语言表达,让一些中老年人在“触网”时摸不着头脑。

  点开热门新闻、热门微博的评论区,在网友热烈的讨论中,难免会看到一些低俗网络用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显示,各类网站评论区低俗词语使用率达到0.8%,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一个低俗词,网评低俗词语使用已成普遍现象。不同网站的低俗词语使用程度不同,在某网站娱乐频道评论区,某一低俗词语在抽查的500万字中就出现了1.1万次。

  发声者文化水平、价值取向不同,网络语言难免鱼龙混杂

  “求扩列”的意思是“请求添加好友”、“暖说说”的意思是积极回复点赞社交媒体状态、“xswl”是“笑死我了”的缩写……最近,一篇介绍“00”后网络语言的文章,让不少自诩互联网资深用户的“90后”网友表示,“00后”的世界我们不懂。

  “不懂对方使用的网络语言,是很正常的事情。过去,人们靠血缘、地缘等关系联结到一起,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社会方言。网络社会是由许多基于兴趣爱好的‘趣缘’社区组成的,不同‘趣缘’社区的网络语言也有差异。”邵燕君说,“当然,特别有表现力的网络语言可以打破社区间的壁垒,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打破‘次元壁’,从网络世界进入报纸、电视等主流话语体系。”

  “相比现实生活中字斟句酌的语言,网络语言的语义普遍淡化了。”申小龙说,如果不了解网络语言的这个特点,就会产生反感。一方面,一些夸张说法表达的意思很平常;另一方面,一些现实生活中亲切礼貌的说法,在网络上显得冷漠生硬。“过去,‘呵呵’表示开心,但在网上,‘呵呵’成了应付的代名词,现在发展到‘哈哈’都不够,得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才能真正反映开心;原来用一个‘嗯’就能表达的意思,现在至少要说两个‘嗯’才显得客气。”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主要有4个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使用低俗语言的主要情景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和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

  “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价值取向、认知水平不一样,表达出来的内容有高下之分,网络语言也难免鱼龙混杂。低俗语言在语言生活中客观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任其在网络上使用甚至泛滥。”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主任余桂林说。虽然各网络平台都在用户条款中倡导用户使用文明用语,并建立了低俗内容屏蔽机制,但用户很容易通过谐音、字母缩写等方式绕过屏蔽机制,使用和发表低俗网语。

  合理规范、有序引导,让网络语言在良性环境中健康发展

  “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和世界。”2006年,首次“汉语盘点”活动举办,“草根”“恶搞”等网络流行语入选当年“国内词”;2012年起,“汉语盘点”新增“十大网络用语”评选,元芳你怎么看、躺着也中枪、给跪了等入选;在去年的汉语盘点2018活动中,锦鲤、杠精、官宣、C位、土味情话等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华新多次担任“汉语盘点”专家,他说:“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鲜活的汉语应用场景,‘汉语盘点’也是盘点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心理,不可能离开网络用语。至于网络流行语能否沉淀下来,得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接地气,二是具备基本的文化品位,否则行而不远。”祝华新建议,使用规范语言,抵制低俗网语,主流媒体、教科书、政府公文应带头示范,起到文化导向作用;同时组织评选年度违反公序良俗的网络流行语,建立“负面清单”,提醒全社会警惕慎用。

  为了打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次元壁”,邵燕君和十几位北大中文系学生组成研究团队,搜集了245个网络文化核心关键词,追本溯源,详加注解,并形成了《破壁书》一书。“所谓‘破壁’是双向的,听不懂的人要积极了解学习网络新词新语,网民也要提升话语修养,不要在‘趣缘’社区之外不分场合地使用网络语言。”邵燕君说。

  “从语言发展的趋势看,一些当时不规范的特例慢慢变成了规律,被广大语言使用者接受认可,语言文字规范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只要语言发展没有偏离轨道,时不时地出现分支,其实是对道路的延伸拓展。”余桂林说,“语言发展要坚持主体性,多样性也必不可少。网络生活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让现代汉语排斥网络语言是不可能的,只能引导网友正确使用,让网络语言在良性的网络环境中健康发展。”(许 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