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满一年 新增观测站360个

2019-05-13 18:35: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年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干了这些大事

  新增观测站360个 在研项目近60个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沙盘模型。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5月10日,中国地震局公布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最新进展引发外界广泛关注。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我国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迄今已有一年的时间。“一年来,我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已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个,并积累了一批观测数据。”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说。

  实验场位置独特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覆盖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区域。郑国光表示,这是科学家们多方研究的结果——这个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类型丰富,有长期积累的观测资料,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郑国光介绍,这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也是国际上迄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郑国光认为,“这个实验场属于基础研究,兼顾应用,将为地震业务体系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新业务能力。例如,在监测预报方面,通过数值地震预测模型,推进从经验预测到理论预测的转变等。”

  将重点开展千米深井观测

  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野外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宣布建设开始,科学家们便对它寄予厚望。业内人士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个实验场的建设让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立体观测台网,实现多学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和实验,或许可以破解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地面振动以及建筑物破坏的全链条防震减灾科技问题,将大大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和地震灾害的防治。

  郑国光表示,未来将加快实验场建设,争取在3年内建成多口数百米至1000米地震井下观测台阵,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

  17个团队已开始工作

  法国科学院院士Paul Tapponnier是参与实验场设计、建设、研究的众多国际科学家之一。他表示中国的地震机理有自己的独特性,实验场的建设让科学家们对地震预报有了新的希望。目前,美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参加地震科学实验场相关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17个专家团队已开始科研工作,在研项目近60个。

  郑国光表示,下一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还将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努力把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新思想的孵化器、新技术的加速器、新成果的助推器。(李 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