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该如何保护“水中大熊猫”?

2019-05-06 04:32:4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等待放流的中华鲟。 本报记者 王轶辰摄

  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1.4亿年的历史,其身上保留着许多生物进化的痕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为拯救这一稀有濒危物种,我国科学家多年来努力攻关,终于让“水中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

  随着透明水池的闸门拉开,一尾尾健康的中华鲟顺着滑道而下,消失在长江之中……近日,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市举办——这是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以来连续实施的第61次中华鲟放流活动,共有700尾不同年龄的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水中大熊猫”得到了有效保护。

  野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中华鲟是鲟鱼的一种。鲟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就已出现,曾是恐龙的小伙伴。据文献记载,在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

  中华鲟在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成鱼可以轻松长到两米多长,体重达250公斤以上;其寿命比普通鱼类长很多,与人的正常寿命相差无几。中华鲟出生在长江,在婴儿时期就顺江而下出海远行,但在十几岁成年后,它又能准确无误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长江口,逆江而上完成种群代代延续。并且,在1年多长达3000多公里的跋涉中,它粒食不进,表现出惊人的耐饥、耐劳以及辨别方向的能力,其中奥秘仍有待解开。

  近几年,中华鲟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世界自然基金会河流项目经理程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代表着以鲟鱼为旗舰物种的淡水生态系统在衰退。“这也在我们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报告中得到印证,2018年的报告显示:淡水生态系统的生命力指数下降82%,是所有生态系统中下降速率最快的。”

  而中华鲟当前的生存危机,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加剧。中华鲟研究所研究员杜合军表示,乱捕滥捞是影响长江水生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长江的非法捕捞量远大于鱼类的正常繁殖数量,中华鲟意外之死的一大主因便是误捕误捞。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让水运空前繁荣,密集的航船也对水生生物生存形成巨大挑战。另外,长江沿岸人口密集、化工布局密集、农业发达,导致城市污水、化工废水、化肥农药残留大量进入长江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中华鲟出现的严重性别比例失调现象,很有可能是受到沿江污染中的激素影响。

  建立全周期保护体系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成为长江生态的一曲悲歌。其中,乱捕滥捞、污染、栖息地被破坏、航运伤害等是造成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的人为因素,让人们非常担心中华鲟也会步白鱀豚后尘。除了人为因素之外,白鱀豚数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长较慢,这些也是导致其有可能功能性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

  幸运的是,中华鲟与身为哺乳动物的白鱀豚不同,其与绝大多数鱼类一样,繁殖策略是以数量取胜。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中华鲟则1次产卵可达30万至130万粒,平均为60万粒。这意味着,在没有天敌的实验室环境下,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华鲟。

  杜合军表示,30多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通过系列技术攻关,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人工种群遗传谱系构建、早期性别鉴定、单雌核发育、种质资源保存等中华鲟物种保护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梯队建设、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洄游监测、自然繁殖监测、栖息地保护等全周期的中华鲟保护体系。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建有年龄结构最为完备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为避免近亲繁殖造成中华鲟人工种群退化,实现中华鲟的优生优育,中华鲟研究所还建立了反映中华鲟亲缘关系远近的遗传谱系,用于指导人工繁殖,有效提升人工繁殖中华鲟的遗传多样性。此次中华鲟放流群体就包括了5个年份的梯队,对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鲟达到性成熟的时间最小为9至12岁,无明显第二性征,无法通过外观判断性别,这成为中华鲟人工种群建设中性别配比和梯队筛选的最大难题。对此,本次放流的中华鲟中,有30尾是通过早期性别鉴定技术筛选出来的全雄性中华鲟,这是对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情况开展的一次有益科学尝试。科研人员试图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来调整自然种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放流后如何长期监测

  为长期科学监测放流的中华鲟,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分辨江里、海里的中华鲟是野生种群还是人工种群,更需要对人工繁育的中华鲟进行追踪、监测,评估放流效果,研究中华鲟活动规律。因此,科研人员会给放流的中华鲟打上追踪标记,以便追踪、监测。

  目前,中华鲟放流标记追踪技术主要有4种:PIT标记、声呐标记、T型标记以及DNA标记。

  PIT标记为长期有效的身份标记,是一个植入鱼身体里的芯片,主要起到误捕鉴定作用。对于误捕的中华鲟,科研人员会通过一个像读卡器一样的探头扫描,其身体芯片里所携带的生物信息、放流信息等数据就可以显示在屏幕上。声呐标记则植入在中华鲟腹部,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000米)时,可以自动记录接收信号时间,从而推测它的洄游过程。T型标记上则印有中华鲟研究所的联系电话和身份编号,便于渔民误捕后根据此标记简单直接地判断出这是放流的标记鱼。而DNA标记采取中华鲟少量鳍条样本,通过DNA分子分析技术来建立中华鲟亲鱼和子代的亲子鉴定信息库。

  有了这些技术护航,以后再与放流的中华鲟见面,科研人员不但能认得出它们,还能掌握它们的户籍资料、家谱资料。

  数据显示,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中华鲟502万尾以上。近年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以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中华鲟保护外,三峡集团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还广泛开展了生态保护工作。截至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了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等15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驯养各种鱼类近百种。其中,长江珍稀特有鱼类25种,累计在金沙江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超过170万尾。他们还连续开展了流域联合生态调度,成功实施后,长江中游4大家鱼自然繁殖规模持续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记者 王轶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