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重磅信号,央妈没有变虎妈!

2019-04-27 06:04: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重磅信号,央妈没有变虎妈!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邓海清、陈曦

继4月24日央行进行第二次2674亿元TMLF操作后,25日央行继续通过表态引导市场预期,缓解市场紧绷情绪。

针对市场疑虑未来货币政策是否会有边际收紧,央行官员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作出回应:以前没有放松,现在也谈不上收紧。

央行官员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

01 市场对紧货币的预期近乎偏执

近期市场对紧货币的担忧非常强烈,市场认为的紧货币的理由主要包括:

1、从基本面看,社融拐点、经济拐点、通胀拐点接踵而至。

2、2019年2月开始,资金面波动性显著放大。

3、进入4月以来市场降准降息预期一再落空。

4、一季度宏观杠杆率飙升,市场对新一轮加杠杆和房价泡沫的担忧浮现。

5、央行一季度例会、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会议基调都对市场流动性“不友好”。

于是市场上传出“紧缩来了”的声音,而且经过上周以来的发酵,几乎进入了“偏执看空债市”的状态。

4月17日央行缩量续作MLF被市场解读为紧货币信号。4月17日3665亿元MLF到期,央行缩量续作配合1600亿7天逆回购,市场解读为央行要紧货币,因为市场预期的降准、MLF等量续作、TMLF等没有出现。

4月24日央行TMLF操作又被市场解读为紧货币信号。4月24日央行终于开展了2674亿元TMLF操作,用以接替到期的1600亿逆回购,市场还是解读为央行要紧货币,因为TMLF价格高于逆回购,央行在缩短放长,国债收益率继续上行。

同一件事情竟然被解读为紧货币信号两次!这个逻辑就比较诡异了:4月17日央行缩长放短,市场认为是紧货币;24日央行缩短放长,市场依然认为是紧货币。那究竟央行怎样做才算是宽货币?

由此可见,在当前氛围下,市场的恐慌情绪已经比较浓重。事实上,如果把这两周的操作合起来看,央行相当于是用2000亿MLF+2674亿TMLF对到期的3665亿MLF进行了超额续作,应该是超过了此前的市场预期的,至少不应该被理解为紧缩。

市场预期已达到积重难返的程度。从央行的角度看,因为3月末4月初市场对货币宽松和降准的预期浓厚,所以央行出面辟谣,并通过MLF缩量和OMO的方式引导市场预期不要走向货币宽松加码的方向;一周后,央行用TMLF接续7天逆回购,希望引导市场预期回归正常。但市场预期已经矫枉过正、草木皆兵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25日继续发声,阐述政策立场,引导市场预期。我们在《去了一年的杠杆一个季度加了回来,市场现在应该紧张吗?》一文中指出,适度压缩广义信贷、控制社融增速在合理水平是稳杠杆的必然要求,但狭义流动性大幅收紧、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央行今日的表态完全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02 央行重申降成本,货币市场利率不存在大幅上行的空间

央行表示,要“营造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货币金融环境”、“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这些表述与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一脉相承。

我们在《去了一年的杠杆一个季度加了回来,市场现在应该紧张吗?》一文中指出,从降成本的角度看,货币市场利率不存在大幅上行的空间。

在解决融资贵问题方面,央行2018年主要是降低无风险利率,2019年着眼于降低风险溢价和“两轨合一轨”。

如果货币市场流动性大幅紧缩、货币市场利率飙升,进而导致国债收益率(无风险利率)上升,意味着央行降低风险溢价的努力将被抵消。因此,从维持无风险利率稳定的角度,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能大幅紧缩,故而央行强调“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从两轨合一轨的角度,信贷市场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并轨首先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锚(比如DR007)(请移步今天推送第四条查看详细分析),如果货币市场利率大起大落,那就没有可供并轨的“参照系”。

同时,如果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抬升,两轨合一轨只会导致信贷利率上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与降成本的目标背道而驰。

央行还重申了国常会的“推广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确保2019年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规模均超过2018年水平”的要求,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带动债券市场利率大幅上行,将无法营造有利于民企发债规模上升、利率下降的环境。

除此之外,央行官员在发布会上的表态还包括:

1、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出改变货币政策取向。央行的政策取向没有变,会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央 行没有收紧货币政策的意图,也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意图;既不希望看到市场流动性短缺,也不希望看到市场流动性泛滥。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2、

央行开展“逆回购”或者MLF操作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要转向宽松了,央行不做逆回购操作,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收紧了。如果说政策一年变来变去好几次,一会儿紧,一会儿松,谁也受不了。

3、

判断货币政策要记住四个字“松紧适度”。判断“松紧适度”可以直接去看流动性指标,看银行间的回购利率如DR007等。(请移步今天推送第四条查看DR007详细分析)利率是资金价格,资金价格能够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看这个价格的变动,就可以看到底是松了还是紧了。

4、TMLF基本上都是在季后首月第四周进行操作,其实是有规律的。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主动型宽松边界已现,但不会V型反转,特别是对于狭义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主要逻辑包括:

(1)货币政策不应当是电风扇式的快速转动,应当保持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流动性合理充裕定调并未发生变化;

(2)在防风险之外,降成本依然是2019年的重要任务,这与2013、2016年紧货币的背景不同;

(3)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通过提高货币市场利率来防风险的必要性下降,这与2013年非标爆发、2016年金融乱象的背景不同。

(4)从4月货币市场利率的实际结果看,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得到了有效呵护。

(5)经济长期处于L型是大概率事件,货币政策V型反转与经济并不匹配。

03 广义流动性:社融超高增速难以持续

广义信贷和社融进入控制增速、调整结构的阶段。

央行表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将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取向,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会提高整体的杠杆率,是在杠杆方面进行结构优化”,“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要将释放的增量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2019年要实现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意味着广义信贷和社融进入控制增速、调整结构的阶段,与开展TMLF操作的出发点一样。

我们在《去了一年的杠杆一个季度加了回来,市场现在应该紧张吗?》一文中指出,一季度宏观经济杠杆率有抬升的势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为7.84%,低于M2增速,更远低于社融存量增速。随着名义GDP增速的正常回落、社融增速的必然回升,从数学推导可以发现,2019年全社会杠杆率上升是必然的,但是杠杆率快速上升一定违背结构性去杠杆的基调, 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讲,适度压缩广义信贷、控制社融增速在合理水平,避免无序加杠杆卷土重来,是2019年央行的重要任务。

政治局会议要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我们认为监管层的态度是对于地方政府(城投)、国企要坚持去杠杆特别是去隐性杠杆,而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则允许适度加杠杆。从这个角度讲,信贷和社融增速将会边际下降,广义货币政策收紧。

同时,需要对信贷和社融投向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高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和占比。

04 上有顶、下有底,债市投资者需切换到“勤劳的小蜜蜂”模式

近期债市投资者恐慌情绪加重,容易极端化、情绪化地看待政策。我们认为, 央妈没有变虎妈,投资者也需“保持定力”,多一份清醒。

2019年宏观调控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经济企稳也只可能是弱企稳、弱复苏。在这样一个“非极端”年份,货币政策放松和收紧的空间都较小,出现“极端政策”的概率也较小。我们应当立足现实,理性客观地分析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势。

2016年10月,华尔街见闻研究院邓海清、陈曦团队在《无法指望央妈“溺爱”,“股牛债熊”不可避免》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债市黑暗时代”的概念,准确判断债券进入熊市。

2017年末,我们在《2018年最确定的机会是利率债——从〈流动性新规〉看银行“负债-资产再平衡”》等文章中提出“2018年最好、最确定性的机会是利率债”,“十年国债3.8%以上闭着眼睛买”,2018年利率债成为最佳资产。

从2019年3月26日报告《国债收益率直逼破“3”,债牛是该继续“守株待兔”,还是要变为“勤劳小蜜蜂”呢?》开始,我们连续撰写多篇阶段性看空债市报告提示债市调整风险,从发报告当日开始,截至4月24日,10年国债活跃券180027上行至3.43%,上行幅度达37BP。

近期,随着债券市场的持续大幅调整,对债市全面悲观的观点也开始出现。但我们整体对2019年债券市场收益率上行有顶,下行有底。

下行有底主要因为社融拐点已经充分确立,经济拐点也已经基本确认,CPI、PPI阶段性低点已过,货币政策主动型宽松边界已现。同时,2019年的资产荒程度与2016年没法比,且投资者对估值波动的敏感性远高于2016年,重演2016年背离基本面、货币政策的踩踏式抢债的可能性极低。

上行有顶主要在于货币政策不会V型收紧,特别是对于狭义流动性和货币市场而言。当前市场已经对社融拐点、经济拐点、通胀拐点、政策拐点形成了过强的一致预期,近期债市的大幅调整已经隐含甚至透支了这些利空因素。目前货币市场利率与长债之间的利差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剔除紧货币时期,例如2013年下半年、2016年底-2017年等)。央行对流动性定调维持“合理充裕”不变,强调“保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国债收益率上行有顶。

此外,广义流动性调控、适当降低社融增速、加强房地产调控的可能性较高,这实际有利于债券市场。

整体上讲,对于2019年债券市场,2018年“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2019年更多的是交易性机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需要从“守株待兔”模式切换到“勤劳的小蜜蜂”模式。

全文完。

作者:华尔街见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