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85岁原子弹“功勋工人”用药困难迎转机 政府已介入

2019-04-27 06:03: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85岁原子弹“功勋工人”用药困难迎转机 政府已介入

  据澎湃新闻25日报道,原子弹“功勋工人”吃不起抗癌药的消息牵动许多人的心,目前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已介入援助。

据媒体报道,曾参与中国十次原子弹试验的工人原公浦,七年前查出罹患前列腺癌晚期,加上眼疾和其他慢性病史,多年来昂贵的医药费使他生活陷入困境。

2019年4月24日,原公浦在家里,桌上有他吃的抗癌药和常读的书。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4月24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在原公浦家中了解到,上海闵行区梅陇镇政府正在研究解决85岁“功勋工人”的用药困难。

梅陇镇社发办主任马飞说,他们已开始梳理民政、社区、党建、慈善等多个条线的政策,将通过综合施策帮助原公浦。

“我们愿意负责他每个月的抗癌药费用。”24日晚,上海市百将公益基金会会长潘振秋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该基金会了解原公浦的情况后,愿意承担原公浦使用进口抗癌药的6000多元自费部分,将会与原公浦见面商谈。

4月25日中午,原公浦二女儿向记者证实,上述公益基金负责人在25日上午前来拜访,原公浦向对方表达了谢意,不过,他暂时还没有决定是否接受这份援助,具体方案还在商谈。

“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

“我姓原,原子弹的原,这注定我跟原子弹有缘分。”原公浦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原子弹事业绑在一起。

他与妻子居住在一处较为简陋的房子里。4月24日,澎湃新闻记者上门采访,刚一进门,他便带着记者参观了自己最为珍贵一个书柜。

书柜里,原公浦珍藏着自己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相关的各种照片、媒体报道以及相关的出版刊物等资料。介绍起这些物品,他颇为自豪,投入的神情就好像自己从未离开过当年奋斗的戈壁滩。

原公浦和妻子。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摄

原公浦有一个雅号“原三刀”。他曾为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研制加工了核心部件——铀球。“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称他为“一颗非常重要的螺丝钉”。

原公浦向记者回忆,他原是山东掖县人,1951年他来上海做学徒,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妻子。1959年两人刚结婚两个月,他就被选入大西北的保密工程,只身前往位于甘肃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404核基地。

在那里,原公浦被确定为车削第一颗原子弹铀球的操刀人,也开启他数十年的支边事业。

“看不见的刀山火海。”原公浦称,他的工作对技术的要求可谓极致,也有不小的风险,甚至对每次车削的铀屑都有严格标准,容不得一点闪失。最终,他为首颗原子弹加工出了“完全合格”的铀球。

“(他)骨子里真的热爱这个事业,一心想为国家做点事。”原公浦妻子向记者“吐槽”,“(他)别的记不大清楚,讲起以前的工作来,就头脑特别清楚。”

年轻时的原公浦和妻子。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摄

突然患癌

1991年,原公浦和妻子从甘肃回到上海,1994年正式退休。

退休后,一直注重锻炼身体的原公浦,开始意识到身体出现变化:起夜次数很多,有时走路感觉腿部疼痛。

“我一直有前列腺增生的毛病,吃了很多年的"保列治"(一种药品),也在医院开过刀,以为不要紧了。”原公浦说,直到2011年,他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晚期,甚至出现骨转移。

当时,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这一评估前列腺癌的化验指标,原公浦一度达到75,而正常范围为0-4。

他说,在中山医院,他尝试接受内分泌治疗,开展了一次手术后,他开始服用药物“氟他胺”,但此后出现了耐药。接着,他前往华东医院,医生建议他换进口药“康士得”,吃了几个月又出现耐药。随后医生建议他吃一些雌激素药,吃了几个月就停了。

原公浦的卧室。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那是在2014年,我从医生那里打听到,有一种适合我这个病吃的药正在仁济医院做临床试验,我就去了。”原公浦回忆,这个药叫做“醋酸阿比特龙片”,进入临床试验的患者需要承担药物带来的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但可以免费尝试未上市的新药,他至今非常感谢帮助他的医生们。

不过,临床试验的新药从2014年11月持续到2016年12月后结束了。整个治疗过程,让原公浦的PSA恢复到正常标准。

此后,由于癌症和其他慢性病在内的长期治疗,尤其是在药物方面的持续开销,逐渐给他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迎来转机

目前,原公浦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但他受困于抗癌药的境况还是令许多人担心。

“我现在就是靠吃药,不吃药就不行了。”原公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患癌后,平时他只要按时吃药,身体状况挺好的,“出去作报告站2小时都没问题。”

原公浦说,现在他的工作关系依然挂靠在甘肃,和妻子每月的退休金一共大约7000元。

现在他吃的这款抗癌药(醋酸阿比特龙片),2017年已纳入了医保药品行列,降价到1.5万元一瓶。每月用量一瓶药,医保之外个人需要承担约6000多元。

断药时,他有时会托人购买仿制药。常吃的有两款,一款每月一瓶需要3200元左右,另一款大约4000元。但仿制药买起来手续很麻烦,而且每次有购买数量限制,并不能完全保证用药需求。

针对自己吃药难的境况,他提到,一直以来闵行区民政部门对自己很关心,每年春节和建军节会来家里探望,介绍企业界爱心人士,为他提供一部分慰问金。

同时,他的儿女们也一直在为父亲治病吃药想办法。原公浦大女儿告诉记者,他们姐弟三人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经常来看望和照顾父母,也送些钱。只不过抗癌看病是长期的事,这让父亲感到压力大。

“这次有这么多人来关心父亲的困难,我们很感谢,希望他吃药的困难能彻底解决。”原公浦大女儿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在原公浦眼里,能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才是自己一辈子的骄傲。

“保尔 柯察金的故事你们还读吗?”他说,这是他那一代人最喜爱的故事,还有方志敏所著的《可爱的中国》,“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当时我们看了都掉眼泪。”

目前,来自各方的帮助让原公浦吃不上抗癌药的境况正迎来转机,澎湃新闻将持续关注。(原标题: 85岁原子弹“功勋工人”用药困难迎转机,政府部门已介入)

 

原公浦用红笔在书籍中标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记载。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点击可放大图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