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短周期内一线房价将升温,土地供应失衡是症结

2019-04-04 03:31: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对话管清友 | 短周期内一线房价将升温,土地供应失衡是症结

搜狐智库 |《首席说》首席经济学家系列访谈 第8期

本期嘉宾: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住房作为民生之要,一直以来牵动着亿万民众的神经。不同往年,2019年政府报告中未谈及商品房的调控,以往“房住不炒”、“一城一策”等表述并未提及。相反,报告中强调了“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

  这意味着在住房体系中,中央政策今年加大了对住房“居住”属性的关切。新疆、山东、青海等各地方政府已经纷纷加码了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

  与此同时,根据统计局在3月中旬公布的数据,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房企近一段时间赴海外发债的热情高涨,房贷利率也开始下调。

  这些变化是否意味着对商品房调控政策要放松?房企对市场乐观的信心何来?住房是否能回归到“居住”本源?住房在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

  在3月28日的“2019博鳌亚洲论坛”上,搜狐智库就此对话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以下是访谈全文:

搜狐智库:统计局日前公布,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6%。增速创历史新高。同时房企赴海外发债热情高涨。房企这种“钱紧也要扩张”的战略,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

管清友:

从行业趋势看,这是行业下行后的小周期反弹。房地产企业在经历了2016年“930”等政策的严厉调控,销售、投资都在下滑,到今年一季度,开始慢慢反弹,一线城市这些指标都开始回暖。短周期看内房地产有升温趋势。

  从国家发展看,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各地区发展不均衡,2018年全国城镇化率几近60%,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已经达到80%以上,其余省份大都在50%左右,如果细化到省内各个县市,差距就更大。因此,对于房地产的需求还在扩张,城镇化还在延续。房地产企业对这个行业发展有信心。

搜狐智库: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对房地产地调控,舆论开始热议是否要放松调控,您怎么看?

管清友:

房地产涉及到几十个行业,在投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低位。政府工作报告里没有提,不代表这个事情不重要。它在稳投资、稳增长和扩大消费方面,还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搜狐智库:从1998年房改,到2003年国家确立其为经济支柱,楼市价格不断翻番,早已经偏离了“住房作为基础保障”的社会目标。这一情况如何改善?可否把住房从经济的系统重要性中解绑?

管清友:

这个比较难。房价高,老百姓觉得买房困难,挤压了其他地消费,也挤压了其他地产业,这确实是客观存在地负面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就像刚才讲得,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需求依然很旺盛,房价尤其是大城市房价还有缓慢上升趋势。

  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或者说更应该承认客观现实是哪种,是心目中理想状态和显示状态的差别。房地产回归所谓的居住本源,是理想状态。房地产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市场,既有大比例的市场化成分,也有垄断干预的成分。我们的土地是国有,那么供给方只有政府,通过招拍挂形式向市场提供。

  政府要做的是居者有其所,而不是居者有其屋。政府无法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但是他可以尽量做到让不同的人到这个城市,能够有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居所。

  房地产也很难只有居住属性。如果只有居住属性,就不会有人去投资,没人做这个生意,它的供给就会减少,供给减少居住的实际价格就会很高。或者像计划经济时代,住房确实是居住属性,但想从单位分一套房,需要等十年二十年,甚至一家几代人居住在狭窄的空间内。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状态的差别,很难让房子好价格又便宜。

搜狐智库:您认为住房现在的症结在哪里?

管清友:

我们的商品房供应并没有很多。大量的土地实际是给了工业用地,在住宅用地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给了非市场化住宅,比如廉租房、机关内部的限价房等。真正纯市场化的,老百姓可以用钱购买的房子,实际占比很小。

  过去20年里,土地供应失衡是住房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们统计过,越是大城市,这种失衡越严重,因为地理空间有限,而产业人口的发展可以不断膨胀。这也是导致过去20年,房地产企业出现了“黄金20年”,但对购房者来说确实房价持续攀升的20年。

搜狐智库:如何解决这种结构性失衡?

管清友:

现在有人提出把惠州划给深圳,由深圳统一管理,很多区域也在探索相关办法。但我觉得比较难,不能根本解决区域之间的用地统筹矛盾。其他改善性的措施可以考虑。

  第一个是千方百计增加土地供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要的是关于18亿亩耕地的红线的讨论,就是18亿亩红线还要不要,这个问题应不应该成为一个禁区,有必要讨论。

  第二个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整治特别有必要。日本用地其实也很紧张,但东京、大阪相对于北京上海来说,土地利用效率特别高。北京的版图实际非常大,数倍于东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乃至新加坡等国家,但土地集中在三四环主城区内,五环以外还有许多未开发之地。

  第三个是城市功能布局。为什么要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高大湾区发展,就是要重新理顺、疏解大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特别重要,北京为什么拥堵,因为城市功能产业都集中在四环以内。它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特征,调整城市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搜狐智库: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繁荣时代,也经历过房价被冲高现象。日本的宏观政策是否能给予我们一些警示?

管清友:

日本当年出现了宏观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就是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选项上出现了问题,选择了以短期稳增长手段来刺激经济,即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供应的逆周期政策刺激需求端。这一手段的常态化,极易引发资产泡沫、一系列的高杠杆以及金融风险,最终传导至整个经济。

  为什么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存在矛盾呢?因为稳增长更侧重于短期,调结构更侧重于长期。我们指导长期调结构时很痛苦的,比如国企改革,处理僵尸企业,安置下岗职工,机构改革,减税、缩减财政开支,以及财政支出端的一些列改革等。因此当经济下滑时,往往第一反映还是短期手段来刺激。一旦形成这种“抗药性”,经济系统、企业,或者投资周期也好,对于政策敏感麻木,宏观政策其实开始慢慢的开始失效。

  日本案例还有一个教训就是汇率政策的僵化。当时也是外有美国贸易战的压力,为免日本兑美元汇率再度贬值从而增加对美顺差,日本汇率政策相对僵化。

  我们知道在开放经济里,有个“三元悖论”,即在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里,一个国家最多同时选择两种政策。日本当时就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选择了另两样,导致其货币政策空间减少,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对中国来说,应该吸取教训,保持汇率的稳定。我们现在也是尽量地扩大双向波动的汇率,而不是说让它只是盯住美元等某一种货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