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校园食品安全,当政府和市场都出问题了怎么办?

2019-03-23 23:00:1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校园食品安全,当政府和市场都出问题了怎么办?

 教育部:严监管严问责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常松】

近日来,一场校园食品卫生风波再次将公众视野引向教育安全质量问题。而再过几天,最新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将于4月1日起施行。其中很多细节,直指当下的学校食品安全问题。

面对蓬勃发展的教育市场,政府有形的手能否管得住?

在当下中国,教育市场越来越被视为投资的蓝海,相比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行业,教育的投资门槛和前期投入都更低,回报周期也短。曾经在房地产、制造业的传统资本纷纷转场教育领域,从学历教育到教育服务,泥沙俱下。再加上现在很多公立学校开始集团化,旗下学校也可能良莠不齐。这些都使得当下的教育市场相比于十几年前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日前有公众号文章就详细介绍了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旗下的体系,包括嫡亲的两个学校,以及领办、指导合作、对口帮扶的十几个沾亲带故的“七中系”学校。而这种集团化的办学已经成为了优质学校办学的一种常态。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民间资本往往也参与其中,但是很多却背离了名校释放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甚至名校的招牌形成了“名校+楼盘”的营销手段,教学质量却没达到名校水准。

成都七中(资料图/东方IC)

那么资本进场真的是各种教育乱象的罪魁祸首吗?显然也不是。如果将当下的中小学校视为“中国教育市场”的一部分,那“市场不足”和“市场失灵”并存,“政府监管”不足,或许才是当下教育市场各种失范的主要原因。

笔者采访了一位成都高中的一线教师。他表示在成都(中国大部分城市也是如此)公立学校仍旧占据着巨大的优势,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而且公立教育的普遍性更好,在政策等方面享有非公立学校难以比拟的强有力优势。而非公立学校除了头部一些学校外,相当部分的教学水平一直不及公立学校的平均水平。和很多公立名校的集团化相比,优秀非公立学校往往走“小而精”的路线,注重品质,用当下的时髦用语讲,就是注重“内涵式发展”。

然而,这位教师也提到一个公众很难想象的现实——非公立教育的利润空间并不高。

由于教育资质的要求严格、学校起步较晚,因此在市场上和公立教育以及其他学校拼抢生源时,能做的往往是通过高额的奖学金来吸引优质生源就读,以此来提高升学率。同样地,对于师资的吸引也基本只有高薪这一种手段(特别是公立学校的事业编制,是非公立学校无法拥有的优势)。而这样下来,导致的结果是最初几年投资方很难维持盈利,甚至是亏钱。将教育的问题以经商的逻辑来考虑,那么“成本控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就会随之在教育行业出现。

资料图:视觉中国

然而,并不是社会力量办学就会出现问题。事实上,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比如此前一直没有解决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由于公立教育只能招收本地户籍学生,而社会力量办学就不受这方面的限制。非公立学校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优质的私立教育学校,还是面向非本地户籍的学生上学,非公立教育不仅提供了多样性的教育选择,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它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供给,改善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扩大了教育选择的机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面对中小学的各种“毒校服”“毒操场”“毒食堂”事件时,姓公姓私并不是评判的标准。

但是有一点必须坚持——即使资本进场,教育终归是教育。孩子基础教育的时间成本,不是生意的本钱,不能用普通投资的角度看。对于教育市场来说,学生是供给利润的千万个客户,而对于孩子来说,是绝不能重来的一生。所有的教育,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首先是育人。

教育是一项正外部性十分明显的公共产品,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书中就指出,教育是由公共提供的纯私人物品,对“分配因素”的考量赋予了其公共产品的性质。而在实际的教育市场中,远非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偶使社会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信息不对称。

一般来说,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而教育以什么样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即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依旧被认为是具有强烈的公共产品属性,即为政府介入教育领域而进行资源配置。基于此,很大程度上,很多教育问题在于教育市场的失灵。

“教育价格”的存在是基于有效调节教育供求为前提的,然而其公共产品属性,是无法实现也不能实现市场对于教育的调节。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对于教育市场来说,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正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城市教育规模的日益庞大,学校数量和类型的增多,对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效果、基础建设、后勤保障等都存在对于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对于教育而言,当不能靠“无形的手”来进行有效调节时,就必须需要政府有形的手来解决教育事业中信息不对称。因此,教育应该比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领域都更需要“监管”——这既包括来自政府公权力的监管,也包括来自社会第三方的监督。也只有学校对于教学和安全的信息公开透明,在各种问题出现初期政府积极作为,第三方监督与反馈渠道畅通,建立起了多元教育监督体系才能真正全方位保证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安全有序进行。

从这个角度出发,从4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来看,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大了监督的力度,细化了具体措施。

其中对于此次学校的视频安全问题,《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对陪餐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反馈。而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家长陪餐制度已经成为了一项有效保障学生食品安全、透明化学校管理的好做法。

资料图:东方IC

另外,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卖部、超市《规定》中也予以禁止。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且,对于超重、肥胖的孩子多这一现状,《规定》也要求即使依法设立的超市也要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等“三高”食品。在学生健康饮食习惯上,加强对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的监测、评价和干预,利用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此外,被社会关注多年的食堂对外承包、从业人员操作规范等问题,《规定》也一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新规出台只是一个起点。基础教育,关乎每一个孩子成才的起点。广泛而有效的多元监督,才能提高教育办学水平。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各级政府、各类学校如何建立监督机制,给学校安全带上“紧箍咒”却并非单单的新规所能解决的,这需要集中政府、家长、媒体等力量共同监督,一刻也不能松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