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民族地区更需要传统工艺扶贫

2019-03-10 21:07: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今年两会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问题,提出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应把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依托传统工艺开展精准扶贫的建议。

潘鲁生指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受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影响较小,手工艺文化保存较好,在这方面具有“后发”的文化优势。发展手工艺生产,也有助于带动吸纳包括残疾人、妇女、老年人从事副业生产,增加收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综合形势下,发挥手工艺生产优势,实施“手艺扶贫脱贫”,是机遇和抓手。但同时要充分把握手工艺生产发展的几个重点和难点:

一是手艺文化富庶与生活贫困并存,手工艺资源活力尚未充分激发。我国贫困地区尤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存量丰富、生活根基深厚、工艺精湛且极富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民生补给作用。一定比例的传统工艺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如果逐渐丧失这一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相关扶贫造血功能还将随之弱化。

二是手艺农户、手艺人等产业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处在产业链末端,未能从手艺传承和生产发展中充分受益。手艺农户往往作为分散的个体,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有的手艺农户的收入不到产品利润的百分之一。由于分散经营,产量小、订单少、利润低,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加上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研发创意、品牌营销等相对不足,市场竞争力弱,对发展形成制约。

三是原汁原味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化的设计创新与衍生品开发以及品牌建设相对不足,导致手工艺生产同质化、低廉化。事实证明,如果对于地方、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标志性特征等把握不准,有可能造成盲目交流借鉴、粗糙开发生产,导致特色丧失甚至开发性破坏。如果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创新和衍生品开发不足,发展也将存在局限。如果品牌原创意识缺失,则可能沦为“来样加工”或“贴牌生产”的手工艺代工,难以获得应有的文化创造价值。

四是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生产,与特色产业融合度仍比较低,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传统手工艺可以以专业村和中小企业为基础,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对周边工艺品流通、产业发展产生“泵压”效应。同时,手工艺文化体验可与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手工艺文化可与农产品、农副产品包装设计、营销相结合,手工艺文化可与村落民居修缮建造、乡村景观维护建设等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带动作用。目前相关的融合发展和带动还不够充分。

针对上述问题,对于民族地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手工艺文化扶贫”,潘鲁生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建议成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建立相关网站,加强规范和引导,促进公平贸易信息发布和交流,健全手工艺公平贸易机制。“公平贸易”是一项国际化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削减商品销售过程的中间环节,以最大限度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成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建立“手工艺公平贸易认证标签制度”,有助于为相对闭塞贫困地区的手工艺生产者提供公平贸易信息,建立公平贸易渠道,引导手艺农户成立合作组织,加入国际公平贸易,享受公平贸易中与生产者直接交易,获取生产补贴、社区发展基金等优惠,促进工艺品的国际销售并切实增加收入。同时,可以借鉴“公平贸易”的相关经验,建立手工艺产品“公益商店”网点,建立公益性的销售渠道,将大部分利润返还给生产者,同时培育购买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帮助和支持手工艺人的消费文化。

二是建议利用“互联网 +”机制,拓展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销售空间。“互联网+”的新型模式将是新时期实施文化扶贫的有效手段。可结合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网平台,以“移动互联网+社交+大数据”为依托,探索建立手工艺品网店,同时适度开发体验式旅游,将线上服务和线下参与融于一体,形成体验式“淘宝村”。吸收当前电子商务等发展优势,创新思维模式、商业模式,适应和寻求新的发展生机。

三是建议组建贫困地区“农村手工艺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在传统工艺资源丰富地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发展手工艺生产。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合作组织,这将有助于合作争取贷款,化解融资难题;有助于促进资源共享,规避恶性竞争;有助于配合编制地方标准或产业集群联盟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质量和品牌形象;有助于行使集体定价权或落实政府指导价格,作为外商合同洽谈的价格基础;有助于在地域范围内制定落实行业工资标准,制定艺人、产业农户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其熟练程度、创新程度分级制定工资标准,保证手艺从业者的收入,调动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总之,目标在于增强自组织能力,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四是建议创新乡村特色产业的手工艺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参照国家有关惠农措施,面向贫困地区农民手艺人、农民经销商、农村文化企业职工等,实行“缓、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比如参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秸秆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补贴”,建立“农村手工艺奖励基金”,鼓励创新乡村经济、市场开发和工艺创新。比如面向农村手艺产业经营公司等,实行政府贴息引导等金融支持,针对手工艺等产业特点,改善增值税及出口退税政策,并进一步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比如通过担保扶持基金、贷款贴息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激发银行、担保、投资等各方面支持贫困地区手工艺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等无形资产评估、登记、流转体系,完善信用评定、托管等管理办法,培育规范高效的流转市场,消除融资支持的制度障碍。整体上,在尊重市场运作机制、运用金融杠杆调节的同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技术平台使用补贴、原创资助等有效环节开展政府扶持。

五是建议发展传统工艺品牌,促进手工艺产权保护和产权贸易。以质量体系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商标注册和保护为重点,发展特色手工艺品牌。具体要鼓励贫困地区注册手工艺商标,加强“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认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等工作,推动贫困地区手工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移。要加强手工艺产品的标签认证和信用监管,推动手工艺产品进入城市超市等主流市场,保证生产者受益。要加强贫困地区手工艺知识产权的法律援助,探索建立手工艺知识产权的服务托管平台,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采取积极措施破除行业垄断,减少创意、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开拓手工创意产品的发行和传播通道。

六是建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扶贫示范基地”,设立“手艺农村”连锁专营模式。在条件成熟地区探索建立“国家手工艺扶贫示范基地”, 试点内容包括: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在手艺生产、技术创新、产品推广、市场服务、资金投融资等方面提供政策、人才、基础设施支持;加强设计、加工、营销一体化建设,拉长产业链,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比如设立“手艺农村”连锁店,建立“农村手艺产业总部机构”,负责采购、配货和经营网点加盟,加强品牌包装、策划,拓展销售渠道,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商号、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饰装饰、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经营形式、统一仓储运输、统一售后服务、统一管理体系,重点开拓内贸市场;同时,可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聚集龙头手艺企业,吸纳相关中介机构,创造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七是建议实施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复兴计划”,加强基础文化资源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和设计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建立地方工艺美术学校,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开展手艺人培训,加强创意研发、生产经营等文化帮扶;开展手艺文化和技艺传习,扩充发展队伍。如在有条件地区建立“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开展创意研发,促进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举办主题展览,加强推广交流,帮助产品直销。如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内容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视野等等,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贫困地区特色手工艺。

总体上,实施“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要因地制宜、因需而设,以保护和活化文化资源为基础,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村户、不同性别、不同代际的文化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设计师志愿者广泛参与”来协同实施,形成合力,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