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2019-02-24 03:31:0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核心阅读

  五年协同发展,五年强身健体,首都生态环境发生根本逆转:雾霾渐除,蓝天回归,黑臭水体变成涓涓清流,“留白增绿”让城市清新明亮。首都发展格局,发生历史性变革:城市发展告别“摊大饼”,都与城相互呼应,“一核两翼”打开广阔空间,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旧城改造进入历史,老城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推进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转型发展的首都,减重负,展新颜。

       

  北京超大城市治理,走过了关键五年。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五年间,习总书记先后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首都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把总书记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化为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聚焦核心任务

  扎实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五年前,快速发展的北京,资源容量接近极限,“大城市病”让人烦恼。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这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转折。

  疏解殊为不易。区域性批发市场搬迁是疏解的难点,往往产权关系复杂、涉及主体众多、利益协调困难。

  大红门,曾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随着45家市场的疏解,饱受诟病的拥堵、脏乱、喧嚣逐渐破解,同时也为北京南城“留白增绿”留出大片空间,15.6平方公里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

  真刀真枪,敢于亮剑。五年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大红门、动物园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全市累计疏解提升台账内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

  从聚到疏,因舍而得。北京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严把新增产业准入关。截至2018年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16万件,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

  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介绍,2018年,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有望连续13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考核任务,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左右,位居全国第一。

  疏解提升,空间重塑。新的城市总规勾勒出北京未来发展路径:严格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2017年的2945平方公里,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

  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雄安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写入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多个领域的合作项目纷纷落地,对口支持的4所北京学校雄安校区正式挂牌,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启动;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控规实施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公共设施逐步完善。

  要素畅流,活力迸发。北京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为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总投资74.5亿元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在沧州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地”,带动就业2000多人。2015年至2018年北京到津冀投资的认缴出资额累计超过7000亿元。

  疏解功能,治理“大城市病”,北京步履坚定:大气治理,2018年PM2.5年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以来历史最低;水环境治理,排查出的141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城乡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

  擦亮首都金名片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夯实根基

  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然而,在首都发展史上,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始终如影随形。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这成为首都新时期发展不可逾越的刚性约束。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壮丽古城的灵魂与脊梁。2018年北京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和《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基本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和遗产环境范围,太庙、社稷坛、天坛等文物古建内的老住户,惜别腾退。

  深刻认识老城的核心价值。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从原先的20.6平方公里增长至23.6平方公里。北京对这些珍贵遗存开展详细调查,形成内容全面、数据丰富的保护档案,目前已完成3000多栋历史建筑的保护性调查。

  全面开展老城专项整治工作。从规划管控和城市设计、公共安全和保障、环境整治和提升、人口和功能疏解、文物腾退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多部门联动统筹开展重点地区的专项整治。

  壮美的“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总面积68.5平方公里,与北京老城面积62.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清代,在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地区,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先后落成,形成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有的皇家园林群落。把“三山五园”列为一个完整保护对象,成为新时期首都文化遗产保护的华彩之笔。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更开阔的视野。统筹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文化资源,让这些文化“明珠”串起来、亮起来。目前,包括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为全国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调整,有一个重点,就是把过去北京事实上的经济中心,调整为“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催生裂变发展,对全国形成“辐射带动”。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截至2018年底,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新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2%。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五年来,“三城一区”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协同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则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所在。随着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强化,创新资源辐射外溢不断提速。

  去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共同签署《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合作协议》,三地创新券正式开始互通互认,首批753家实验室将面向三地的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开放共享。这意味着河北或天津的小微企业,想到高校云集的北京寻找研发服务,可以同北京企业一样使用创新券。

  瞄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三地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协同创新工程,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逐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已结出累累硕果。

  放眼京津冀,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各处落地发芽、开花结果。截至2018年底,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78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7400多家。

  在河北保定,一幢“双子座”大厦,一块“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牌子,矗立在高新区朝阳大街上,这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目前保定中关村吸引了224家企业入驻,其中北京企业占比超过50%。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天津滨海、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中关村分园已经先后落地生根,“中关村”早已不是北京的专有名词。一个中关村,三地皆开花,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