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3万人的搬迁者 习近平:“我听到后很感动”

2019-01-22 07:45: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时代北京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

  ——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察时强调

  据新华社消息,1月10日晚,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牌匾从原址摘下,两块牌匾移交北京市档案馆馆藏。北京市政府办公地址由东城区正义路2号搬至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7号。即日起正式在新址办公。

  1月20日刊登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透露了一个细节:

  他们的名字叫搬迁者。3万人的浩荡搬迁,在今年1月11日正式挂牌时才为公众所知晓。从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机关的原址到新址,来回车程一两个小时,搬迁者静悄悄地在夜晚往返奔波。在北京市委办公楼主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这个细节,“我听说后很感动”。

  1月1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沿途察看“城市绿心”植树造林地块,视察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模型,详细了解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这里是习近平这次京津冀之行的第三站。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这是一次平稳、节俭的搬迁

  搬,早在五年前就已确定。北京市级机关中心迁往通州城市副中心,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选择。

  北京市级行政中心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北运河北岸,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区在北、东、西三面呈品字形排列,市政府办公区位于市委办公区北侧,整个办公区建筑风格简朴庄重大气。

  1月11日上午7时36分,北京市委办公楼前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别揭牌。“我们虽然迁入了城市副中心,但工作重心、服务重点仍然在主城区,我们将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如是说。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这是一次平稳、节俭的搬迁,两个月时间,不扰交通、不劳一民,截至目前,北京市级机关已经完成了第一批35个部门、165家单位的主体搬迁,4套班子和30多个相关部门正式在城市副中心办公。

  “非常振奋,非常亲切,非常温暖!总书记提到要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让我进一步提高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总书记谈到我们搬家的情况,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党中央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关注。”团市委干部高海娜说,她的思绪一下回到搬家的那个深夜:虽冷风习习,但大家热火朝天地整理物资、装箱运输、登记入册,井然有序。高海娜表示,将把总书记的关心化为努力工作的动力,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以更大热情投身京津冀协同发展。

  1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委办公楼主楼详细了解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拿出对“家”的态度,搬迁变得有温度

  据北京日报报道,这次北京市级机关搬迁,更多市属公务员愿意称其为搬家。一字之差,情谊尤浓。

  不过,搬家是个琐碎活。办公室换新,但办公家具、设备都要最大程度利旧,绝不浪费。怎么摆放合适、怎么用顺手,大家集思广益。

  北京市政协工作人员手里就有一本搬家说明,四五十页内容大部分出自搬迁办干部杨胜楠之手,她说:“我是文科出身,活了30岁没搬过家,一开始看到施工装修图纸,就两眼发黑,脑子发懵。”

  “给自己搬家,哪能掉链子?”她说得坚定,干得起劲,连会议室的主席台需要预留多少夹层都要弄清楚,“不能搬过去发现设备用不上或者不会用”。

  搬家过程中,北京市级机关单位没有额外放过一天假。“家”要搬得利索、不扰民,工作也绝不能落下。每一个涉及搬迁的部门和单位都制定了各自的搬迁方案和应急预案。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搬迁方案,所有设备都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一部分搬家,另一部分就启动工作,保证与中央和地方的信息接受传达‘零中断’。”

  搬完最后一箱文件,窗外已是夜幕低垂。北京市委大楼里,办公厅工作人员李毅弯腰捡起遗落的一片纸,掏出手机与空荡荡的办公室合影。他说:“在这儿上班这么久,早就有感情了。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为北京人,谁不希望北京更好呢。想通了这一点,搬是心甘情愿的。”

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人民网 尹星云 摄

  谈及这次搬家的感受,“骄傲”是出现率最多的词汇之一。“千年之城的诞生,我不仅可以见证,更是参与者”“这是历史给予的机遇,有幸参与,我和家人都觉得自豪”。

  《一项历史性工程》文章中写道:3万人的背后是3万个家庭,一些人“职”“住”分离,看得见的困难摆在眼前。一声令下,他们为了大局,为了更好的未来,立即行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对他们说:“你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你们承担了这一份历史责任,作出了贡献。”他强调,对于搬迁所带来的困难,要采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实现平稳过渡。

  朱江、实习生常瑞雪综合整理

  (备注:上述文字资料摘自2019年1月12日《 北京日报 》五版《你好,副中心》、2019年1月18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习近平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2019年1月12日《 人民日报 》二版《北京市级机关迁入城市副中心》、2019年1月20日《 人民日报 》一版《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1月18日播出的BTV新闻《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首都之窗《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专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