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共享的长江奔流不息

2019-01-08 04:00: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游轮在长江瞿塘峡行驶。文振效摄(人民视觉)

  百姓从身边环境变化中,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

  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成为流域内民生保障的重要机制

  “放下伐木斧,拿起种药锄。”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的经济模式,因为长江的改变,而彻底改变了。

  作为滇西北最大的林区,曾经的鲁甸,58个木材加工厂、270多辆运输汽车、几千头犏牛直指原始森林。

  而随着金沙江上游实行天然林禁伐,“木头财政”难以为继,鲁甸乡把重点转移到药材种植上。“现在的鲁甸,90%以上的农户种植药材,种植大户100多户。”鲁甸乡党委书记余永康说。

  如今,鲁甸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0%。与此同时,鲁甸乡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7%。生态补短板,民生不掉队,林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高山到平原,从峡谷到大湖,3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和民生共进退,保护与发展共提升,显著提升了沿江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环境变化看得见

  昔日临江不见江,今日江滩蝶变城市绿色客厅

  武汉,因江而兴:长江在武汉境内流程长达145公里,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一度让江城居民尴尬的是,过度开发不仅导致临江不见江,甚至直接阻碍大江行洪。

  痛下决心,武汉对两江四岸开展综合整治。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昔日的杂屋滩涂如今变成总长46.9公里、面积527万平方米的滨江绿化带,成为这座城市的“绿色客厅”。

  绿色蝶变,无处不在。

  在安徽马鞍山钢铁集团姑山矿员工王顺眼皮底下,姑山矿也迎来了喜人的蜕变。“当时周边的老百姓怨声载道,经常找矿区要求解决问题。”王顺说,2002年开始,他就和同事们“种点小树,小打小闹,慢慢地形成了规模”。

  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姑山矿生态重建区、生态经济林园区等加速成型,“有些区域甚至恢复到可以建设蔬菜大棚”。

  33年来,红嘴鸥不远万里跋涉到昆明滇池周边越冬。“我在河边住了11年,变化看得见!”在旁观鸟的居民邓雅文说,刚搬来时,打开窗子都能闻到臭味。如今,河边散步的民众越来越多,汇入滇池的广普大沟映华段已清澈见底。

  不仅是广普大沟,昆明官渡区已全面完成姚安河等4条河道的整治,达到了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从劣Ⅴ类到Ⅳ类水质,3年来,滇池水质实现三级跳。曾经的高原明珠,正被渐渐擦亮。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1至9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77.2%,较201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1.8%,较2015年下降4.6个百分点。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局良好。老百姓从身边的环境变化中,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后顾之忧巧解除

  转型不搞一关了之,算好民生账

  “本以为,自己的投资是丢进长江了。”江西九江人林斌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小码头,是长江干线1361座被关停和整改的码头中的一个,“大家已经做好了有大损失的准备。没想到政府没有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把部分符合规范的小码头整合成一个大码头,还成立了九江航运公司统一负责经营管理。十几家整合成一家后,不像之前那样小打小闹,整个运力和效益反而提高了。”

  同样获得补偿的,还有禁养区养殖场。2016年以来,九江市各级财政共投入3.12亿元,用于关停退养畜禽养殖场补偿。

  长江大保护不仅没有弄丢饭碗,还催生了新的经济业态。

  “因为严格的岸线保护和养殖场的治污要求,沿江的有机肥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九江礼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说。围绕生物有机肥,公司的农业产业化基地达到了2600亩。目前,九江6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可消纳农业废弃物9.8万吨。提升粪污综合利用率的同时,还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破解“化工围江”,多个省市为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迁移订立了时间表。

  “我们主动介入企业关改搬转全过程,一手抓关闭拆除、一手抓帮扶服务。”宜昌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谢天星介绍,通过转岗安置、政策托底、职业培训等多种措施,已有30家化工企业完成人员安置。

  在田田化工,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经耐心细致沟通,482名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终止协议;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保障职工退休金、养老保险;举办6期转岗培训,组织8次专项招聘会……周到的帮扶服务,妥善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当初听说要下岗,差点急死了。”原田田化工职工陶伟说,如今他已在湖北京山一家化肥厂重新上岗,月薪7000多元。

  民生改善实打实

  贫困发生率降低近一半,居民收入连年增长

  在地处长江上游的赤水河,2018年2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签署协议,按照1∶5∶4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分配比例为3∶4∶3。同时,企业也在发挥作用。2018年6月,赤水河沿线4家酒企共向上游的云南镇雄捐赠2400万元,用来支持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工作。

  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3年来,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成为流域内民生保障的重要机制。

  2016年,江西上饶县获得流域生态补偿资金800多万元,用于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等民生工程。也是在那一年,江西在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流域生态补偿,当年及2017年共投入资金47.81亿元。

  长江经济带内部的发展差异,为产业转移合作提供了空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江浙沪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中上游地区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长江的黄金水道,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黄金通道。

  瑞昌,是长江入赣第一站。

  2017年初,中国林业集团投资建设的中林华中木业产业园落户江西瑞昌市。在产业园总经理江美文看来,进口木材和家具出口的中欧班列及江海联运,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这几年就业岗位的大增长,也就没有财政收入的稳步提升。这也是政府加码民生投入的底气所在。”瑞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畅通省际“断头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医保异地结算不断完备……大大小小的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同样是长江经济带亿万人民群众切身的体会。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的3年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速,分别稳定在9.2%、8.8%、9.4%。年减贫分别为719万人、601万人、61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降低到2017年的3.3%。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和协同发展之中,亿万民众的共享长江奔流不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