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引水修路产业兴 增收致富日子红

2019-01-08 04:02:4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开栏的话

  “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念兹在兹的,是脱贫攻坚。

  冒酷暑、顶风雪、翻山梁,走村入户,同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要求……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大山深处到草原牧区,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各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着乡亲们的心,增添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无穷力量。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新年刚过,春节将至。即日起本报推出“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系列报道,沿着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选取十多个村庄进行深入采访,看看总书记亲自到过的乡村、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脱贫攻坚进展如何、成果怎样,乡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有哪些变化,还有哪些要紧事要办,展现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脱贫攻坚的新作为,感受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摘下贫困帽的喜悦心情,记录脱贫攻坚最前沿拼搏奋斗中具体而生动的故事。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习近平

  “从小到大,我喝了几十年的雨水、盐碱水。”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老支书马占海感慨,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让乡亲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这几年,布楞沟村引来了水、修通了路,村民的日子变红火。

  引水修路,缓解“六大难”

  “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那感觉像是在做梦”

  布楞沟,东乡语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一度是东乡县最偏僻穷苦的村。

  “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490毫米,只能种点玉米和土豆,一亩地产量最多也就300斤左右。”高山乡党委书记马海明说,布楞沟村当年有“六大难”。

  吃水难,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沟里的盐碱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难,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难,八成以上群众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学难,村里只有一个三年制教学点;看病难,没有村卫生室,有个头疼脑热得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增收难,绝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没有一技之长。

  马占海回忆,受不了恶劣环境和落后面貌,许多人开始外迁。到2013年,原本800多人的布楞沟村,只剩56户300来人。

  2013年2月28日,布楞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4个月后,清澈的自来水就流进了村民院落。“看着自来水哗哗地流,那感觉像是在做梦。”马占海说。

  当年5月底,长达20多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将布楞沟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一举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难题。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基础设施瓶颈打破之后,布楞沟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顺。

  “近年来,在中石化集团、厦门市和上级党委政府帮助支持下,布楞沟村建成村办公楼、卫生室和小学、幼儿园,还建成了易地搬迁安置点,56户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砖瓦房。”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说,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已经逐渐变成现实。

  2012年底,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贫困发生率高达96%;201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元,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156元。

  扶贫车间,促内生动力

  “苦干不苦熬的想法,取代了‘等救济’‘靠帮助’”

  2017年,在陕西西安读硕士研究生的马娟,回到了东乡县老家,开始创业。

  “我注册了淘宝店铺和微店,准备做电商。”马娟告诉记者,馓子、小麻花等花馃馃食品,是当地的一大特产,几乎每个妇女都会做。“公司开业第一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个消息,没想到一下子来了200多个订单。”

  2018年4月,急需场地扩大再生产的马娟,经县妇联牵线,来到了布楞沟村。可她没想到,招工之初应者寥寥。“一是老观念作怪,不想让妇女抛头露面;二是看我一个女人,不相信我能带她们增收致富。”

  从易地搬迁安置点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最远不过10分钟路程。但最初一段时间,还是有大老爷们儿骑摩托车送媳妇儿过来,不时向院子里东张西望。马娟笑道,名义上是送人,其实还是放心不下。

  “每天工资100元,2018年赚了近8000元。”谈到务工,村民马麦热在笑逐颜开,“我老公跟着村里的工程队打零工,一年也就挣了7000来元。”

  布楞沟村民的精神面貌,正悄然改变。一位受访村干部坦言,过去几年,一些村民看到政府、企业想方设法帮助布楞沟村建设,不同程度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如今,随着妇女就业带动以及驻村干部引导,“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观念、得过且过的风气进一步扭转。

  截至目前,村里的扶贫车间已经吸纳26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村里还有很多妇女抢着来,我们想再招20多个工人,满足每户都有一个人在这儿就业的需求。”马娟说,村里已为她们新建了一处300多平方米的车间,预计今年1月就能投产。

  以前,马生荣到布楞沟村调研,经常有群众反映困难;现在,村民们问的多是产业奖补政策、劳务岗位信息。“布楞沟村乡亲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苦干不苦熬的想法,取代了‘等救济’‘靠帮助’。”

  种养结合,抱团谋发展

  “布楞沟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

  站在布楞沟村文化广场向南远眺,半山腰一排排绿色屋顶的建筑分外显眼,那是村里致富能人马大五德领办的布楞沟养殖专业合作社。

  16岁时,马大五德就离开家乡做起了肉羊、皮毛贩卖生意。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家乡考察的消息,马大五德感觉“布楞沟村的春天来了”。2014年底,他拿出攒下的175万元,回到老家与人合伙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占地25亩,有6个棚圈,肉羊存栏规模最大能达3200只。”马大五德说,2018年出栏3100多只羊,销售总额在430万元左右。

  布楞沟村素有养殖牛羊的传统,但规模一直不大。马大五德主动提出带领乡亲们抱团致富,合作社平价提供羊羔,负责日常防疫,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回购肉羊。

  2018年9月,在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马大五德又与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以甘肃省深度贫困村产业试点项目资金入股,合作社负责还本付息,并承诺自2019年起每年每户保底分红3000元。

  5年多来,东乡县把畜牧养殖作为布楞沟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依托双联惠农贷和合作社,扶持农户发展肉羊产业。截至目前,布楞沟村建成3000只规模养殖场1座、200至500只规模的养殖场2座,累计发放良种羊852只,全村羊存栏量近2000只。

  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布楞沟村积极发展以啤特果、核桃、花椒、枸杞等为主的经济林。“2018年实施了近4000亩植树造林工程,不仅改善了昔日荒山秃岭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林逐步进入挂果期,村民又增加了一项收入。”布楞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陕斌杰说。

  “纵向看,布楞沟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但横向比较,布楞沟村差距依然明显。”马生荣表示,当地将以养殖业、食品加工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坚决把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落到实处。

  延伸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盯深度贫困地区,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搞清情况,精细算账,精准施策,明确致富路径、帮扶措施、脱贫时序。深入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加大财政和金融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脱贫持续性和稳定性。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千方百计激发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过硬的作风向贫困发起总攻。经过持续努力,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