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五大关键词 盘点2018年金融行业的疏与堵

2019-01-06 04:45: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8年,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是“疏”、“堵”结合的一年,也是变革的一年、创新的一年、重塑的一年。

畅通金融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扩大对外开放,为之“疏”,防治风险漏洞、深化金融监管、从严从实执法 ,为之“堵”。 “疏”与“堵”双线交织,汇聚成2018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脉络。

人民网记者梳理“一行两会”全年公开新闻资料,详解2018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五大关键词。

一、监管:深化改革从未停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混业经营的中国金融业出现了跨行业、跨市场的鲜明特点。到了2017年,许多大银行都有自己的投行部门和基金,比如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等。此外,像平安、中信、光大等大型集团都拿到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的全牌照。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的绝对界限都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局面。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关于未来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大政方针和顶层架构确立。2017年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从最高层面强化金融监管协调;2018年年初,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改革为“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格局。这样的新监管格局,更符合我国金融业的新业态与现实情况,减少了监管重叠,明确了监管分工,提高了监管效率。

在新的架构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切实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更加有效,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和框架逐步确立,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强化。

二、资管新规:重塑资产管理业态

2017年年底,我国资管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11万亿。近5年,我国资管市场的年均增长率接近40%。银行理财、保险、基金、信托,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涉足资产管理。庞大活跃的资管市场,如果缺乏监管必然会滋生风险。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从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有效性入手,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同时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

7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就过渡期内有关具体的操作性问题进行明确,进一步阐释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明晰过渡期内相关产品的估值方法,进一步明确过渡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安排和自主有序整改。

《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化金融机构勤勉尽责义务,打破刚性兑付,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非标投资管理,规范资金池和资产组合管理,明确资本约束和准备金计提要求,分类统一杠杆标准,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建立综合统计制度,约束非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这是对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坚决贯彻和落实,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之后,人民银行制定出台的第一个审慎监管基本制度,核心在于弥补监管短板、治理市场乱象、防范系统性风险,对资产管理行业的规范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指导意见》作为立足资产管理行业整体的规范性文件,迈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第一步,将重塑资产管理业态,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

三、定向降准:两字之差,引来2.3万亿活水

纵观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流动性定调有所改变。第一季度报告中,央行将流动性定调为“合理稳定”。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流动性由“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这无疑释放了一个巨大的政策信号。第二、三季度报告中,央行也将措辞调整为流动性 “合理充裕”。

1月、4月、7月、10月,央行先后进行了四次定向降准,合计净释放2.3万亿流动性,主要用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央行认为,定向降准可以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那降准是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呢?为了保证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流动性,央行强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央行要有一定的存款。这笔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降准,就是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举个例子,银行有100元,要在央行存20元,只能用80元放贷。现在,央行只要求存19元,那么,就多出1元可以放贷。这样,市场上流动性就增加了。定向,就是通过政策引导,使增加的流动资金“精准滴灌”到小微和民营企业。

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四、 “三支箭”:组合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2018年,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央行提出要用好“三支箭”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如何才能利用“三支箭”,让货币“池子”里的水流到“缺水”的民营企业手里?

“第一支箭”是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2018年,央行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3000亿元,基本都是针对小微和民营企业。2018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增加 9595 亿元,增量相当于上年全年水平的 1.6倍。

“第二支箭”是出台具体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发债融资。2018年10月,央行推出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投资者购买该工具,相当于给民营企业债买“保险”。截至11月29日,已有23家民营企业,通过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募集资金142亿元。

“第三支箭” 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为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央行正推动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为出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阶段性的股权融资支持。

五、机构评级:完善宏观审慎框架基础

2018年第一季度,人民银行完成了对4327家金融机构的首次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什么是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呢?

2017年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战略部署,央行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基础完善宏观审慎框架。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对象包括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银行机构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分为1~10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重点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考核指标数量非常多。仅以大型银行评级的指标体系为例,重点突出规模性、复杂性、关联性和活跃度等内容。此外还考察创新业务风险管理、银行对分行和下属机构的管理能力、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评估和外汇自律行为等指标。

根据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还可依法直接采取加强监测、风险警示、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等措施。对于评级结果为8级(含)以上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政策支持、业务准入、再贷款授信等方面采取更为严格的约束措施。由此看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可以认为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