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的改革足迹——正定

2018-12-12 04:26: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编者按】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生涯,恰好契合了中国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历程。在正定,改革开放初潮涌动,他带领当地百姓解放生产力、脱贫致富;在福建,他办经济特区、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环境;在浙江,改革开放已取得一定成果,他开始将目光投向开发较少的蓝色海域;在上海,他抓党建、发展高新技术,鼓励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主政期间的改革措施,不难看出其中的一脉相承与不断丰富发展。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央视网特别推出《习近平的改革足迹》系列特稿,带您一起沿着总书记的改革足迹回顾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领略人民领袖的改革思想与开放胸怀。

  “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1982年3月—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

  此时,适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开拓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一辆“二八”自行车

  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习近平经常骑着它,奔波在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

  1000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的足迹遍及正定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他在这里打开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大门,吹响了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号角,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

  一位乡干部回忆说,习近平做人低调,他吃过苦,熟悉老百姓,有生活体验,也很能团结人。

1983年10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 (资料图片)

  习近平经常让县委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有时他还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大门也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后来,正定形成的许多文件和重大决策都跟这些调研有关。

  通过朝夕相处,正定人民逐渐感受到,习近平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有着不一般的胆识智慧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的言传身教也直接影响、带动了当地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

  一封“共勉”信:不唯上 只唯实

  这是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后不久,写给正定四大机关的一封“共勉信”,号召大家“着眼于基层,着眼于实际”,兴起调查研究的新作风。

  很快,习近平提议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从6个方面要求正定干部转变衙门作风,抓大事、干实事。在习近平的倡议下,正定县委工作驶入了“效率轨道”:克服文山会海;简化办事程序;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县化肥厂和树林村长达20多年的土地纠纷案1个小时解决了;某单位侵占公道建房栽树,致使道路断绝5年的积案,2个小时内也解决了。

  习近平还要求干部“在国内找出各类同行业的先进典型,发奋比学赶超,力争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全区、全省、全国居于先进地位。”

  正定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截至1983年底,220名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42.7岁,许多人是“粮棉干部”,不具备带领群众迅速致富的知识和能力。

  1984年3月,正定开始大规模调整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调整后,班子平均年龄降到33.1岁,高中和初中毕业干部占到86.5%;有经济头脑、懂商品生产的干部占到41.3%。

  人民日报一篇文:发展经济,平衡生态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习近平来到正定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改变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在他的倡导下,正定在河北率先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试点村子当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省内外参观者不断。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1984年2月,习近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经济。他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模式和旅游业的重大“转型”战略,让在场干部耳目一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习近平还非常关注生态问题:“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他在两河滩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使荒滩变宝滩;他在塔元庄村设计生态立体农业,既取得经济效益又获得生态效益,造福至今。

  1984年6月17日,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不到一年,《人民日报》就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正定经济的新变化。这也是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上。

  人才九条“招贤榜”:用人大胆 任人唯贤

  1983年底一个冬日的夜晚,河北农大操场边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大学生聚在灯光下认真地读着一封信。

  这是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写给农大正定籍大学生的信函,信中邀请他们毕业后回乡工作。

  “收到来信,大家欢呼雀跃。”现任正定县总工会主席的祁立广每每忆及35年前的情景,仍掩不住内心的激动。

  彼时,祁立广正在河北农大就读,同学们争相传阅这封充满深情的来信。“我毕业以后,按照习书记的指示回到了正定,我们51个人当中,有一半都回到了正定工作。”

  “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1983年,习近平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刊发在《河北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在省内及全国引起热烈回应。他还提出组建经济顾问团,并发出100多封邀请信。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著名大家,都成为这个小县城的顾问。

  石家庄有一位工程师武宝信,他研制出的医用化妆品畅销全国,但在原来的单位却不受重视。听说正定县重视人才,武宝信就让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立即决定接收。

  一天下班后,习近平带着县长、副县长来到武宝信居住的小区。没有确切地址,就挨门挨户打听,还是找不到,他甚至扯开嗓门在小区里喊起来。后来武宝信将自己研制的医用化妆品项目带到正定,一年就赢利30多万元。

  去无锡考察时,习近平发现了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亲自做工作,请他来正定担任油嘴油泵厂厂长。当时这个厂亏损50多万元、已经濒临倒闭。此人上班第二天就把厂里积压的产品全部卖了出去,不到一年,该厂产值翻了一番。

  他还曾将一名培育出棉花优种的农民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

  有人曾说,习近平像一个“人才吸入器”,拼命地吸收人才。用习近平的话解释:“人才,关系着事业的成败。”

  建成“东方好莱坞”:复苏遗迹 影响深远

  正定历史悠久,习近平熟读县志、史料,经常走街串巷,勘察古迹。

  正定县委大院有两棵大槐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那时,习近平初来正定。“他看到这两棵槐树,问我们知不知道树龄,大家都说不知道,他就让我们找专家看看,要不要保护起来。后来经鉴定,这两棵槐树是明朝初年的,已经600多岁了,于是将它们保护起来。后来还专门立一石碑,刻上《古槐赋》。”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的朱博华回忆。

  正定隆兴寺是闻名世界的宋代大型寺院,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年代久远,损毁严重。习近平频频出面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前来考察评估,努力筹措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复隆兴寺。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习近平希望将“荣国府”引进正定,建成永久性建筑,与隆兴寺一起成为一条旅游线路。

  1986年8月,在习近平离开正定一年多后,耗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终于竣工。20世纪90年代,“荣国府”年接待游客最高达138万人次,创下“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挚友贾大山曾评价习近平是“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凭借那份“让人们接受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还能优哉游哉地喝上一盅”的从容与稳健,习近平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大刀阔斧的步伐,开启了正定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做到了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这一条。做到这一条并不是因为我们本事大,而是从心里有一种想和中央保持一致的觉悟和愿望,有这么一颗诚心,试着去学、去闯。”习近平这样感叹。(央视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