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复兴号”设计师郭鹞:为中国高铁插上翅膀

2018-12-06 05:55:0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8年7月1日,时速350公里的16辆长编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投入运营。图片由河北省文明办提供

  我叫郭鹞,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时速350公里CR400BF“复兴号”动车组总体设计师。

  我在国外留学学习的是航空无线电专业。2009年,我硕士毕业,跟随心爱的姑娘落户到唐山,才“转行”设计高速铁路动车。那时,中国的高铁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跨专业”的我能进入高铁领域,着实赶上了好时候。作为新人,我被分配到系统集成室,跟着公司里的“老师傅”们学绘图。前辈们注重规矩,讲究细节,严控整个绘图的工序,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影响。

  兴奋劲儿刚过,“拦路虎”就来了。当时我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从航空转到铁路,一个天上飞的,一个地下跑的,完全两个系统。我当时连CAD制图都不会。但咱不怕,学呗。从那时起,我同一线工友们查线布线,一个笔记本、一支电笔成了我每天去车间的随身品。慢慢的,我对机车内的电气线路结构比对自己手掌的纹路还要清楚,只要眼睛一闭上,哪个连接线接头在哪里,哪个按钮在哪里,都像刀刻在脑海里一样。我的技术也有了跨越式提升。

  2010年,郭鹞在动车上。图片由河北省文明办提供

  2010年,公司启动国家863项目“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的研发,我被安排负责电气位置图的绘制。这是我参与动车组设计的第一个机会。电气图的设计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我告诫自己,动车项目的设计与无线电不一样,我设计的车是要坐人的,因此一定要有敬天畏人的责任心,把每一条线号写正确,保障动车高速运行的稳定和乘客的安全。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国家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从国家863项目到CRH380B项目,从“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再到跨国互联互通项目,一次次检测试验,一个个重大项目、关键设计,持续的积累、深入的汲取……我也从一名普通的电气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成长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

  郭鹞查看车间。图片由河北省文明办提供

  郭鹞(中)正在和团队成员讨论产品图样。图片由河北省文明办提供

  接手“复兴号”项目之后,“总体设计”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愈发清晰起来。动车的总体设计章法分明,包含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三个层次。这些设计的流程说起来轻巧、明确,但每一次技术研讨之前,我们需要花极大的功夫在机房、车间,乃至到测试现场做大量的前期准备。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导演,协调各方力量,拍好一部戏。

  动车速度可以越来越快,但我们保持精准的“工匠精神”却不能变。车就是我们的作品,它的各项技术和指标是逐渐完善和改进的。我也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改良、攻关,但是,大方向很明确,就是让车变得更加人性化,更符合中国国情。比起“和谐号”,“复兴号”的整车断面加宽加高了,载客量增加了,但整车重量却没有增加。我们的团队在保证整车的功能、强度和速度的基础上,在车体、旅客界面、设备舱防护的材质上下功夫,逐一进行指标分解。在“复兴号”动车组研发过程中,我们组织多次重大方案设计变更,完成技术文件300余项、产品图样10000余张,实现了技术的全面自主化。

  2018年7月1日起,我们参与研发的时速350公里的16辆长编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投入运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复兴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国重器”,也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中车唐山公司生产的全国首列长编组“复兴号”动车。河北日报记者赵杰、赵海江摄

  2018年8月,郭鹞在总装车间检查“复兴号”的以太网接口。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摄

  回望来路,从我们八九十年代坐绿皮车,到21世纪CRH动车组列车开启中国铁路的高速牵引时代,再到今天中国成为高铁先进技术的世界领跑者,没有哪个词比“复兴”更能代表国人的喜悦。作为一名高铁设计师,我感到很自豪,也很庆幸把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份职业,献给了这个红红火火的新时代。

  我经常和团队里的年轻设计师交流,设计思路需要不断创新,生产制造需要一丝不苟。干我们这一行,就要心怀敬畏,踏实干好每一天,经历沮丧、懊恼、艰苦、收获、喜悦,正是青春该有的模样。下一步,我和我的团队还将再次接受挑战,设计时速为400公里的洲际动车组。在我们公司,在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人员在为“复兴号”的研发生产做着努力。大家扎根在工厂,用工匠精神、技术创新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插上翅膀。我相信,中国高铁的故事,还将“疾驰”,壮阔豪迈,一往无前。(作者:郭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