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的首次文莱之行,这七个视角您值得一看

2018-11-21 04:34: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1月19日,习近平文莱之行的多场活动在文莱努洛伊曼王宫展开。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到访。两国元首在会谈时,一致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政新闻眼》带您从七个视角来观察习近平的文莱之行。

  1 “和平之邦”迎贵宾

  文莱国名寓意“和平之邦”,自古与中国就是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两国在1991年建立外交关系。去年9月13日,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此访标志着两国元首在一年多时间实现了互访。

  △19日上午十点,努洛伊曼王宫的工作人员正在用吸尘器清洁地毯。(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媒体记者提前就位等待欢迎仪式开始。(央视记者康辉拍摄)

△欢迎仪式上习近平和哈桑纳尔所在的检阅台。(央视记者章猛拍摄)

△穿着防雨罩的礼炮。(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提前就位的仪仗队。(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19号上午11点左右,习近平在努洛伊曼王宫出席了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举行的欢迎仪式。

  △王宫附近街道,4000多名当地中小学生欢迎中国贵宾。(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女生戴头巾,男生戴宋谷帽,欢迎习近平主席。(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从欢迎仪式的现场你可能注意到了,文莱的女士戴着彩色头巾,男士戴着黑色的宋谷帽。因为文莱是伊斯兰教国家,头巾和宋谷帽是民众参加正式活动的着装标准。

  2 “南亚小熔炉”+“东方威尼斯”

  文莱也被称为“南亚小熔炉”。这里的民族构成和文化极具多样性。马来人占65.7%,华人占10.3%,其他种族占24%。马来语是官方语言,英语是通用语言,阿拉伯语、汉语也较为常见。

  △这个招牌包含中文、马来文、英文、阿拉伯文。南亚“小熔炉”从这个招牌就可略见一斑。(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文莱当地人从小也学习阿拉伯语,因为伊斯兰教是文莱国教。文莱大约有一百多座清真寺,其中最宏伟、最著名的要数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清真寺。

  △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清真寺是文莱的国家地标之一,以第28任文莱苏丹的名字命名。它于1958年建成,修建所用的花岗岩来自中国。(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文莱还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在这里,有现存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村落”。

  △木制房屋靠插入河底的柱子作为支撑,连片的木房子顺着河道不断延伸。(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这里的30多个村落由长度约30多公里的木板道连接。(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水上的士”是水村居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块文莱元坐一次。(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目前文莱仍有近一万三千人在“水上村落”生活,占总人口的3%。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医院、学校、邮局、加油站和清真寺。

△水上清真寺。(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3 “海丝明珠”+“东方石油小王国”

  19日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两国元首前往王宫内廷。习近平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举行会谈。他还同文莱王室成员亲切交谈。

△习近平就是在这个房间同文莱王室成员交谈。右为习近平的坐席。(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这个房间堪比一间博物馆,随处可见精美绝伦的摆件。(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时政新闻眼》发现一幅19世纪英国东方主义画家约翰?弗雷德里克?刘易斯的油画《一家土耳其学校在开罗的近处》。(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在与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会谈时,习近平说,中方视文莱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合作伙伴,愿将“一带一路”倡议同文莱经济多元化战略“2035宏愿”相对接,做好两国互利合作大文章。

  文莱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海丝明珠”。早在中国西汉时期,两国就通过这条海上纽带互通有无。郑和率领船队在第二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就途经文莱,他也被文莱民间亲切称作“郑和元帅”。

  △郑和下西洋时,王景泓是他的副将。这里是斯里巴加湾市的“王总兵路”,是为了纪念王景泓而命名的街道。习近平在到访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就提到了这条“王总兵路”。(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文莱以“东方石油小王国”著称。截至2016年底,文莱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1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000亿立方米。近年来,中文两国经贸合作快速拓展,中国已成为文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文莱首座跨海特大桥梁——文莱大摩拉岛大桥由中国港湾承建,长度为5915米,连接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与邻近的海岛大摩拉岛,今年5月18日竣工。(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大摩拉岛上还有中文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恒逸石化文莱大摩拉岛综合炼化项目,总投资150亿美元。这是中文两国两大旗舰合作项目之一。(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会谈后,两国元首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等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双方还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文莱达鲁萨兰国联合声明》。

  4 从欢迎午宴领略“植物之国”

  中午十二点半,苏丹哈桑纳尔为习近平主席举行了欢迎宴会。

△举行午宴的大厅。(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午宴上的表演节目单。(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第一个节目是演奏文莱的传统乐器鼓铃铛,这种乐器据说最早来源于中国,约公元三世纪传入文莱。(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文莱的传统乐器鼓铃铛。(资料图片)

△看看午宴菜单,来感受下融合了穆斯林和东南亚特色的文莱美食。(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文莱接近赤道地区,有着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文莱的国名在马来语种还有“植物”的意思。其植物的多样性,不用去热带雨林,去文莱的菜市场就能感受得淋漓尽致。

  △文莱腾云殿传统市场(Tamu Kianggeh),满眼都是叫不上名字的“新物种”。(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在19日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和习近平到访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都提到了“广西-文莱经济走廊”。这是中文两国的两大旗舰合作项目之一。通过这条经济走廊,许多来自文莱的“新物种”有望进入中国的菜市场,来到您的身边。

  跟随着习近平19日在努洛伊曼王宫的行程,《时政新闻眼》带您从“和平之邦”、“南亚熔炉”、“东方威尼斯”、“海丝明珠”、“东方石油小王国”、“植物之国”等不同的视角认识了文莱,是不是在您心中形成了一个丰富立体的“文莱达鲁萨兰国”印象呢?

  监制/申勇 杨继红

  记者/龚雪辉 沈忱 郁振一

  编辑/曲羿 李婷婷 罗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