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主席访问文莱背后的友好故事

2018-11-21 04:31: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斯里巴加湾,开始对文莱达鲁萨兰国进行国事访问。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抵达斯里巴加湾,开始对文莱达鲁萨兰国进行国事访问。此系习近平主席对文莱首访,对新时期提升中文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苏丹哈桑纳尔举行会谈,就中文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等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文莱达鲁萨兰国联合声明》。

  1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斯里巴加湾同文莱苏丹哈桑纳尔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哈桑纳尔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文莱,此访必将深化两国传统友好关系、加强两国各领域互利合作。文中友谊历史悠久,两国关系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不断加强。

  习近平主席此次对文莱国事访问,实现了两国元首短期内历史性互访,共同为中文关系下步发展作出顶层设计。

  习近平主席访问文莱将中文两国关系越拉越近。请跟随人民日报记者探访习近平主席访问文莱背后的故事。

  “中国船队给当地带来的是和平,留下的是繁荣”

1997年发现的“文莱沉船”中运载的中国瓷器。人民日报记者 孙广勇摄

  中国与文莱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文莱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说:“文莱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中国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这条海上纽带互通有无,谱写了相知相交相亲的美好篇章。”

  在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海事博物馆前,看文莱河水缓缓流淌,犹可追忆这座贸易城市曾经“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文莱历史学家介绍古代中国文莱海上往来的路线。人民日报记者 孙广勇摄

  文莱文化、青年和体育部博物馆司前司长卡里姆长期从事考古及历史研究工作。他说:“1408年,当时的浡泥国王就是从这里出发访问中国。他后来在华病逝,被明朝永乐皇帝以王礼厚葬在南京。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也提到了这一段历史。”

  河边的一座小岛,是古代海关的遗迹。当年,来自中国的商船来到这里,将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卸下,然后满载着香木、珍珠、珊瑚以及蜂蜜返航。这里也因此成为文中两国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在海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艘当年往返于中文之间的商船沉船的遗物。打捞起来的瓷器、金属制品等文物诉说着当年那繁盛的贸易景象。卡里姆指着一个展品说:“这是文莱古代盛水器皿,制作时采用了中国制瓷技术,做得很精细,是中国为文莱定制的。可见在中国明朝时期,文中两国民间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毫无疑问,中国的先进技术提升了文莱民众的生活品质。中国船队给当地带来的是和平,留下的是繁荣。”

文莱中华中学学生用毛笔书写“一带一路”。人民日报记者 孙广勇摄

  比拉班镇居民的心里话

  都东县比拉班镇距离斯里巴加湾市约一个小时车程。

  道路两侧排着密密麻麻的铁杆,有的相隔仅1米。杆上的红色标志十分醒目,旁边竖着“大货车1米,小汽车0.25米”的牌子。原来,这是洪水泛滥时提醒过往车辆的。

手持中文两国国旗的文莱青少年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文莱。人民日报记者 王芳摄

  “1年前水坝建成后,就很少发洪水了。”比拉班镇居民哈吉说。

  哈吉所说的水坝是乌鲁都东水坝项目,也是文莱最大的水利工程,将惠及25万文莱居民。11月17日,乌鲁都东水坝项目正式验收移交文方。在项目现场,文莱发展部负责该项目的官员扎比说:“中国企业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棒,项目除了缓解洪涝灾害,还为文莱经济增长提供水源储备。”

乌鲁都东水坝为文莱提供了长期的水资源储备。人民日报记者 孙广勇摄

  “我听说中国有三峡大坝,现在文莱也有了自己的‘三峡’大坝,我们感谢中国,感谢习近平主席!”哈吉说出了比拉班镇居民的心里话。

  “中国技术、中国管理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大摩拉岛坐落在宁静的文莱湾东北部。远远望去,白色巨龙般的大摩拉岛跨海大桥将小岛与陆地紧密相连。大桥下,摩拉港内一幅繁忙的景象:大型集装箱船缓缓驶入港口,一个个集装箱被吊装到码头,堆在不同区域。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由此走进了文莱每一个寻常百姓家。

  在“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框架下中文合作运营的摩拉港将成为当地航运中心。人民日报记者孙广勇摄

  摩拉港项目是“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2月,中文两国企业组建了文莱摩拉港有限公司,接管摩拉港集装箱码头;今年7月,正式完成了摩拉港的整体接管运营。

  集装箱操作部中控主管麦克已经在这里工作多年。麦克谈起中国企业带来的变化,文莱摩拉港有限公司成立短短几个月后,就新增4台集装箱正面吊运机、3台集装箱堆高机等流动设备。“尤其是实现了从手动操作到电脑系统化管理的转变,现在司机交提柜都不用下车,通过电脑终端,就可以明确知道下一步的作业地点及作业方式。”麦克说。

摩拉港工人正在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人民日报记者 林芮摄

  数字是中文合作成绩的最直观显示:

  2018年前10个月,摩拉港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257标箱,同比增长约7%;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港口单船平均作业效率达到30.2自然箱/小时,比此前提高了50%以上;

  外拖车提还柜平均时间为25分钟,缩短了30分钟以上。

  ..........

  摩拉港的变化给文莱人带来了切实利益。文莱万凌公司总经理迈克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每个月都要从新加坡进口几十个集装箱,以前每个集装箱运费大约1800文莱元(1文莱元约合5元人民币)。现在,成本降低了,提取货物快了很多。中国技术、中国管理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