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记西藏山南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

2018-11-20 04:40:2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记者张宸 张宝亢

   他是80后,却被五旬老人尊称为“阿爸”;他坚守的地方一年大雪封山期长达五六个月,靠双脚走出大山、巡逻边境在他嘴里“可舒服了”;他在无人区六天五夜风餐露宿不喊苦,却因女儿的一句“爸爸回来过年”热泪盈眶。

   西藏山南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他又在‘吹’”

   “去巡边一点都不累,我们用水壶装上水烧开,就着饼子吃着肉,可舒服了!”达娃边说边比划,一脸享受。

   听到这话,一同巡边的人一脸“嫌弃”:“他又在‘吹’!”

   虽然“吹”着舒服,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才清楚:玉麦很大,有3600多平方公里,巡边时负重20公斤以上,一走就是五六天,脚指甲翻开是常事;不少陡坡70度以上,上去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去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前挪;遇到下雨天,只能将塑料布铺在地上就地而眠。

   这种路,达娃一走就是7年。乡党支部副书记索朗杰布说:“他走这条路,比回家都多。”

   “吹”字当头,背后是面对艰辛的乐观。

   2011年,达娃到玉麦担任乡长。送他上任的车还没到山顶,就被厚厚的积雪堵住了前进道路,他只能徒步往乡里走。到了乡里看到连接玉麦村两头的是土路,走一趟下来鞋子裤脚全是泥巴,满眼望去全是牛粪。想到小卖部买点吃的,却被告知:除了打火机,所有东西都卖光了。

   当时,玉麦已经大雪封山几个月,家家户户的储备物资都快被消耗光了。“一到大雪封山,玉麦几乎是与世隔绝。”玉麦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说。

   “刚到玉麦,我就被老乡长桑杰曲巴与其女儿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决心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达娃说。虽然艰苦,但他这一待就是7年多,也从乡长变成了书记。

   看牛病,干“牛事”,赢得群众心

   因为去牧场多,达娃耳濡目染学会了给牲畜看病。这项看起来不起眼的技能,让他在玉麦迅速打开了局面。

   刚到玉麦时,刚三十出头的他并不能赢得乡民的信任。不少人嘀咕:怕不是来镀金的吧?

   2012年初,达娃到上级部门参加培训回来后发现,大雪封山致使饲草短缺,不少牲畜死亡。村民白玛次旺家有头牦牛孱弱不堪,一只眼睛竟然被鸟啄了吃。他赶快处理伤口,配药给牛输液,将牛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从小到大一直放牛,从来没听说过能给牛输液。”村民巴桑说,“达娃一下子折服了所有人。”

   有了信任,达娃很快熟悉了乡里情况;有了群众支持,玉麦的工作推动起来又快又好。

   建设小康村时,达娃挨家挨户走访聊天,几杯酒下肚,群众搂着他的肩,和盘托出了顾虑:交给施工队也不知道能盖成啥样?

   达娃将所有人的需求反映给规划部门,再把图纸拿回村里讲解。遇到大雪封山无法乘车,他就徒步进出,最频繁时一周靠双脚翻山3次。了解清楚后,他把所有人都带到自家房屋将来要建的地方,描绘房屋长宽,门窗离地多高,仓库在哪儿,群众很快同意了拆迁。“别的地方拆迁都要好几个月,我们村开个会就动员起来了,连拆迁保证金都没有动。”索朗杰布说,“我们都说,书记太牛了!”

   在达娃任上,玉麦实现了飞速发展:通了路,走出大山变得越来越便捷;装了wifi,家庭旅馆和小卖部都能用微信支付;并入大电网后,乡里彻底告别了蜡烛和油灯照明,夜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有群众的地方就有达娃的足迹。”玉麦乡原乡长卓嘎说,“乡里这几年大发展离不开他做的大量工作,我们发自心底地敬佩他。”

   “他是我们的‘金达’‘阿爸’”

   谁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谁家的劳力在做什么挣钱……这些年,达娃对玉麦的情况了如指掌,群众遇到困难也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因常年在乡下,不少村民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每次到县里,达娃总会把本乡上学的孩子召集起来,请他们吃饭,叮嘱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学校开家长会时,有群众干脆直接喊达娃去。“他是我心中特别棒的大哥哥!”村民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说,“在县里上学时,他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长。”

   “有事找书记,他没有不答应的,很多家里里外外都靠他。”村民那贡说,“他就是我们的‘金达’(当家人)‘阿爸’,有他在我们很放心。”

   因为是“阿爸”,群众开起玩笑来也毫不客气。有人说:“你常年在山里跑简直就是铁脚板,我们家刚好缺个放牛的,你干脆到我家打工吧!”听了这话,达娃还挺开心:“他们把我当成了一家人。”

   达娃说:“未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传承好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