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体育:一个西海固村庄篮球场之变

2018-11-17 17:46: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银川11月16日电 一个西海固村庄篮球场之变

  新华社记者曹江涛 艾福梅

  初冬的西海固,山上已有一层积雪。黄昏来临,气温骤降,田拐村的篮球场上一群村民穿着短袖在激烈拼抢。在众多年轻人中,一个白胡子老汉格外引人瞩目。接长传、运球、上篮,一气呵成,丝毫不逊于场上的年轻人。

  这个老汉叫田成彪,今年60岁。他所在的田拐村是个深度贫困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

  在土地上立起一根木杆子,用铁丝围一个圈挂在木杆顶端,加上一个快弹不起来的旧球……35年前,田拐村的篮球运动很“原生态”,当时25岁的田成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次接触到篮球。

  “这些年,无论村里条件啥样,打篮球的人都不少。当年教我打篮球的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田成彪回忆道。篮球一直是田拐村的“热门项目”,20世纪80年代田拐村篮球队还曾摘得海原县农民篮球运动会冠军。

  想要承载村民对篮球的热爱,一块篮球场必不可少。然而,在干山枯岭、千沟万壑的西海固山区,想要在村子里找一块开阔平整的土地已十分不易,要建成一个篮球场更是难上加难。

  “以前这里太穷了,脱贫手段也单一,但凡有一点地,老百姓也想着种粮食。”田拐村村支书杨彦俊说。

  田拐村下辖9个自然村,952户,3492人。但直到2015年,村子里才拥有了第一块水泥地篮球场。在此前的几十年里,尘土飞扬的“土球场”伴随着包括田成彪在内的几代人成长。

  “打完球就洒点水,要不然再打就要吃一嘴土。冬天洒水会结冰,就只能凑合着打。”田成彪说。

  杨彦俊介绍说,由于自然条件不适宜种粮食,村里人一直以跑长途货车为主业,但许多人一年奔波到头仍没能摆脱贫困。为了扭转局面,村里开始鼓励村民养殖牛羊、种红梅杏、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今年7月,海原县乡村文化旅游节在田拐村开幕。期间,为集聚人气、烘托气氛,田拐村邀请周围7个乡的篮球队,进行了为期4天的篮球赛。

  打比赛就要有个像样的球场。旅游节前,政府投资的塑胶球场在村部建成,从此,硬邦邦的水泥地也坐上了“冷板凳”。

  从“土球场”到水泥地,田拐村走了几十年;从水泥地到塑胶场地,田拐村只用了3年。村民喜爱的篮球运动焕发出新的活力,羽毛球、乒乓球和各类健身设施也渐渐出现在村民生活中。

  “希望明年能多办几次篮球赛。现在我们村场地好,打球的人多,周围村的人都来,去晚了根本抢不上位置。”田成彪说。

  因年龄原因,60岁的田成彪已无法再外出跑长途车。但对他来说,有更多时间和村里年轻人一起打篮球也是一桩乐事。现在,他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要打上两场,有时还会带上自己4岁的小孙子田悦。

  篮球场边,田成彪在教小孙子拍球。篮球跳跃在塑胶球场上,弹起村民对来年的期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