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推动的菌草技术 在巴新造就传奇

2018-11-17 17:28: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巴新称为林草,是表达老百姓对我的一种感激之情。在专家组因为我姓林、林占森姓林、以及罗海凌(音近‘林’)。为了纪念我们的工作和两国之间的友谊,现在巴新到处都这么叫。”(林占熺)

  “巴新的前国防部长也把女儿起名叫菌草,用的汉语拼音。他特地跟我解释,为什么他女儿名字叫菌草,而且要在报纸上公布。他说,不管今后这个项目怎么发展,也不管今后世界上有什么变化,都不能忘记我们中国对巴新的帮助和支持,要记住这一段历史。”(林占熺)

  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跟当地百姓一起展示菌草种植的水稻。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莫尔兹比港(巴新)。供图 新华社记者白雪飞

  一种名为“菌草”的神奇植物16日在APEC峰会前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露面。当天,在中国和巴新两国领导人见证下,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协议当天正式签署。

  “通过菌草旱稻技术项目的实施,我们希望使东高地省的农业生产力翻一番,贫困人口收入翻一番,并增加妇女和青年就业。”正在当地推广该技术的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说。32年前,他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蘑菇的技术。这种草被命名为“菌草”。

  “我们希望使东高地省的农业生产力翻一番,贫困人口收入翻一番,增加妇女和青年就业。”在当地出席签字仪式的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说。32年前,他发明了以草代木养植蘑菇的技术,这种草被命名为“菌草”。

  林占熺在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示范展示活动中。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林草”名扬,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

  2015年的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在会上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菌草成为该基金重点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

  林占熺获得的世界生态安全奖。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中国菌草技术已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20多年,福建专家教会当地部落种植高达数米、生长迅速的巨菌草,并作为原料培育食用或药用真菌,或作为优质饲料来养牛羊。2017年,巨菌草在巴新创下每公顷年产鲜草854吨的世界纪录。

  在巴新,人们把菌草称为“林草”,以表达对中国专家的感激。

  菌草的发源地和全球技术中心,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这里最显眼的是一丛丛比人还高大的草,那是到访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和政要在此植下的“友谊草”。

  目前,林占熺团队已就菌草技术在国内外培训了近7000名外国科技人员和官员学者,为8个国家培养了15名菌草专业的硕、博士留学生。

  在菌草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理查德·扬基,是加纳的大学教师,他最关注用菌草改善环境——加纳有很多贫瘠土地,金矿开采也导致土地污染。回国后,他不仅要教学生用菌草养菇和治沙,还会同金矿公司及政府部门沟通,用菌草去治理土地。

  “菌草让我们两个国家走得更近了。”他说。

  林占熺在查看菌菇的生长状况。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菌草”出世,反贫困绿色奇兵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农村大量用树木栽培香菇,引起农业专家林占熺的担忧——以破坏森林和生态为代价养菇致富将不可持续。他努力探索“以草代木”养菇,成功后又根据菌草用途广、生长快、产量高且根系发达的特点,用于治沙、养畜、发电和新材料开发等,形成了独特的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链。

  那些用来选育菌草的野草有六大特征:光合作用强,固氮能力强,根系发达,植株高大生长快,适应性强,利用价值高。目前,林占熺团队已选育菌草45种,能生产55种食、药用菌。

  “农民种植菌草,既能带动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加工业,也可促进畜牧业和饲料业发展,还能保持水土进行环境治理。”林占熺说。

  多年来,菌草帮助宁夏、新疆、贵州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数以万计的中国农民增加了收入,保护了森林,改善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黄河上中下游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多个地点,科研人员用菌草进行生态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林占熺与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已联名建议,在黄河两岸建设1000公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高大的菌草。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鱼渔”并授,对外援助新理念

  短短20多年,菌草作为中国对外援助技术已传播到105个国家,给非洲、亚洲和太平洋等地发展中国家带来脱贫希望。

  他的女儿和助手林冬梅指出,这些国家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很相似,正处于从贫困到温饱的阶段,人民对食品有更高要求,畜牧业对饲草的需求大增,出现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矛盾。

  “扶贫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短板,”林占熺说,“菌草提供了一个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跟当地百姓一起展示菌草种植的水稻。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林占熺团队在发展中国家推广菌草时注重“五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简便化、技术本土化、生产标准化、农户组织化,短时期内就让大量贫穷人口参与到生产中,进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他们在非洲推广“10平方米菇场”,农户用10平方米土地一年可产1.2吨鲜菇,种菇7天后就开始有收入。菌草项目服务“穷人中的穷人”,把农村缺乏土地资源、劳动力与知识技能的单亲母亲、单亲祖母、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组织起来进行生产。

  为帮当地接受蘑菇,中国技术人员会扎上围裙当大厨,举办烹饪培训班和展销会,与当地人一起开发蘑菇食谱。

  菌草作为饲草的用途受到很多非洲国家重视。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引进中国菌草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优质饲料,以减少当地牛羊被盗现象,减少游牧部落与农耕部落的流血事件。

  在巴新和非洲国家,林占熺团队所有的菌草技术设计、生产和推广模式都围绕老百姓需求和现实情况来进行。若当地有迫切需求,他们常会做计划之外的项目。

  看到巴新东高地省旱灾导致严重的饥饿问题后,林占熺团队1998年从国内引进旱稻,在东高地省繁育成功了“金山1号”多年生旱稻,结束了巴新不能自产稻谷的历史,且创造了世界最高单产纪录。菌草和旱稻在东高地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示范省建设中都是要角。

  林占熺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菇培育室里向他的学生们介绍菌菇培育技术。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中国专家还培训东高地省的中学生,让他们也学会了种植旱稻和菌草。

  “这是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重要体现——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林占熺说。

  林占熺的留学生们。供图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

  监制:刘亢

  策划:顾钱江、曹凯

  统筹:孟昭丽

  记者:陈旺、宓盈婷、王朝、贺飞

  编辑:王朝、吕静楠

  配音:翁弋然

  出品:新华社福建分社、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对外部

  特别鸣谢: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