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昆明:亮出新颜值 美出新气质

2018-11-13 06:17: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刚从滇池取的水,连同过去留存的水样,一同摆在案头,按年份依次排列,颜色由浑浊至澄清。

  昆明人的乡愁,全在这水里。从劣Ⅴ类到Ⅴ类,再到今年前8个月的Ⅳ类,滇池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昆明人的心。2016年以来,经过不懈治理,滇池水质实现稳步好转,曾经的城市伤疤逐渐成为城市资产。

  “滇池清,昆明兴。”一湖清水重现,折射出的是昆明发展理念的嬗变。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昆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用深化改革扮靓新春城。

  旧貌换新颜,擦亮城市名片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直到今天依然受害。”捞鱼河湿地边,昆明市副市长吴涛用顺口溜描述滇池水质变迁,道出昆明人治理高原湖泊的艰难探索。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昆明不断加大滇池治污投入。从点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统治理,先后投入500多亿元,滇池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开始逐渐“削减存量污染”。

  发展思路,也在悄然变化。“以水定城、量水发展”,滇池保护治理被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成为昆明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

  10月末,海埂大坝上的电子屏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红色字体标注的不达标河道格外显眼。以滇池水质达标为总目标,昆明倒推各考核断面水质指标,制定“一河一策”水质提升方案。

  2017年底,昆明全面建立河长制,滇池流域35条主要入湖河道都有了河长。河道生态补偿机制也建立起来,治理不力的区县要对相邻区县给予经济补偿,责任领导要等比例扣减个人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奖励。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全市各县区累计核算应缴纳河道生态补偿金达9.35亿元。

  滇池水质,最差的时段是来水最多的雨季。今年进入雨季前,各区县早已在沿途开挖调蓄塘进行截流、沉淀,并安装抽排泵站进行分流,控制支流沟渠雨季翻坝溢流,从而大幅度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

  如今,河长制之下,滇池治污水平在不断提升,巡河护河成为常态。“移动河长”巡河APP,真实记录河长巡河的时间、轨迹、频次;监管日益细化,官渡区纪检监察部门常态化开展滇池治理与保护“三年攻坚”行动监督检查。

  发展拓思路,厚植转型新动力

  卖掉240万枝花,需要多长时间?

  在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只需要3个小时多一点。

  昆明新城区,最热闹的是斗南。常住人口只有7000多,外来人口却有1.3万多。吸引外来人口的,是鲜花。

  全国近七成鲜切花在此交易,斗南成为名副其实的花都。“没有改革开放,别说我们能不能种花,就是种了也卖不出去;改革开放40年,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花也越卖越好。”最早一批种植花卉的华明升说。

  种花种菜有污染,位于滇池周边的斗南亟待转型。转变种植结构之初,在外租地种花每亩能够拿到500元补贴,这引导很多花农走出滇池流域。如今,斗南花卉种植大棚并不多,但拍卖、物流、研发、农资等新的花卉业态日益集聚。

  “距离整车下线还有50天!”在昆明杨林工业园区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基地里,工人们正为首辆在云南生产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忙碌。

  好空气一直是昆明的形象符号。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昆明优良的空气质量,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了关键。

  作为昆明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杨林工业园区聚集了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以及电池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从核心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促使昆明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发展。

  绿色发展为昆明转型升级拓展了思路,如火如荼的文创产业更是为昆明注入新的城市内涵。

  在今年的云南文博会上,视广科技推出的魔幻沙地甫一亮相,便引得不少市民驻足。这套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儿童娱乐,还能为相关企业、部门提供沙盘模拟。在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着大量像视广科技这样的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已从2015年的300家扩大到今年的600家。

  新知图书集团在南非、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建设了9个国际连锁华文书局,在斯里兰卡一度引起中文热潮。在云南皇威传媒的推动下,都市生活剧和古装剧先后登上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荧屏,至今已累计翻译电视连续剧近100部。越来越多的云南文化元素,先后走出国门。

  服务再优化,培育开放新气质

  走进昆明市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李江一身工装,面带微笑,“进了服务中心,每个人都是服务人员。”流程改进、环节简化、时限压缩,这是办事群众和企业对昆明政务服务“一窗办”“马上办”“一网办”等改革的普遍评价。

  今年前三季度,昆明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放管服”改革功不可没。

  2017年以来,昆明市投资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投资审批“中介超市”作用,通过实施全程免费代办、审批协调、流程优化、跟踪指导,为来昆投资项目提供“贴心式、保姆式、点对点、主动式、全方位”服务。

  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全市各领域全覆盖,昆明取消证明材料356项,审批要件精简38%,审批时限压缩51%。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不动产交易、社会投资一般性建设项目获得施工许可时间,由政府购买服务统一支付审图费用,实行联合审图,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

  打开试运行的昆明政务效能监察APP,各部门办件总数、在办事项、办结事项、办结率一目了然。从起初频繁的红牌预警,到不断跟踪问效,李江手机APP里的红牌事项数量很快就变成了零。

  在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干部群体中形成。

  在2017年县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中,新提名干部26名,其中具有乡镇(街道)领导经历的有19名。脱贫攻坚一线的考察识别成果,被作为选拔任用、调整问责干部的重要依据;55个市直部门开展科级正职干部全员竞争上岗,激发干部活力。

  良好的政治生态逐渐形成,不仅提振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更进一步明确了昆明未来的发展思路。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建设热火朝天。昆明正朝着“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