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民谚话扶贫

2018-10-21 09:00:3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人民领袖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学养深厚,但 “习式”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却是直白朴素,善用“民谚”这样的百姓语言传递治国理念。在扶贫方面,这样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央视网品牌栏目《人民领袖习近平》特别推出《习近平民谚话扶贫》,与网友一起感受习近平的语言魅力与爱民情怀。

  民谚,源于土地、来自民间,是中国老百姓惯用的语言表达,凝结着着最真实、朴素的集体智慧。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 跋山涉水访“真贫”,习近平这样描述宁德下党乡的盘马山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朝夕相处动“真情”,习近平最牵挂的始终是困难群众。

  “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 在扶贫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思考,习近平的减贫宏愿落实在“动真格”的实践中。

  四十余年矢志扶贫,习近平用这些生动、鲜活的民谚俗语,讲述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这些话也真真切切地走进了困难群众心中,建立起人民领袖与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跋山涉水访“真贫”

  福建省有个寿宁县,地处偏僻,明代文人冯梦龙从苏州赴此上任,舟车劳顿半年才到。

  寿宁县有个下党乡,被称为该县的“西伯利亚”。1989年7月,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与一行人从荆棘丛生的山路走下来,他们戴着草帽、拿着竹竿,汗流浃背,徒步走了两个小时。

习近平同志当年深入寿宁县下党乡调研。来源:《福建日报》

  “当地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 的说法,形容行路之难。”忆起那次异常辛苦的下乡,习近平对当地的民谚记忆犹新,“老百姓吵架的豪言壮语就是,我还怕你啊,我连圩上都去过,意思是他赶过集、见过世面。”

  在闽东地区,不少渔民散居在 “连家船”中。“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 调研时,习近平记住了这句歌谣,更记住了当地渔民的悲苦与困顿。

  这不是第一次。

  “多年来,我一直在和贫困打交道。”在梁家河当知青时,习近平就体会到了贫困的切肤之痛:“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 这句民谚生动地描述了当地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的贫困生活。

  这样的苦日子,让习近平逐渐形成了摆脱贫困的朴素愿望,同时也让他深深懂得了实地调研访“真贫”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赴河北阜平骆驼湾村考察,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走进太行山深处,习近平说:“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

  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叮嘱基层干部“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习近平重视实践,他深知只有了解中国农民,才能帮助中国农民;只有了解贫困,才能战胜贫困。

  当选总书记至今,习近平数十次赴各地考察,冬天一袭军绿色棉大衣、雨天一柄朴素的黑雨伞,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区,看遍了困难群众的阴晴雨雪。

  一枝一叶见真情

  “聂帅(聂荣臻)曾经流着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 。”

  讲述自己的扶贫历程时,习近平提到过这样一件事。这八个字是老一辈革命家对脱贫致富最直白、最深情的表达,让他铭记在心。一路走过,耳濡目染,对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习近平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的讲述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句古文与他常常提到的俚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寄托着同样的感情。在习近平心中,“造福一方”的扶贫助困,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货币流通或者物资迁移,而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习近平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唠着家常、诉着真情、暖着心肠。

  在锡林浩特爱民社区,习近平拉着老知青罗香玲的手说:“咱们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

  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向扶贫干部面授机宜,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 ,不要‘狗熊掰棒子’ ”。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唐荣斌老人一家。来源:新华社

  在河北阜平唐荣斌家中的土炕上,习近平与乡亲们盘腿而坐,鼓励困难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

  ……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多年来访贫问苦,习近平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更凝结成对这片土地与人民深沉的爱。

  扑下身子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这些岁月,也让习近平自己的话语沾染了如大地般厚重、朴实的味道。他曾在多个地方、多个场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句话通俗易懂,一语中的,点出了扶贫工作的关键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

  今天,在大江南北村村寨寨的标语墙上、在成千上万扶贫干部心中、在奔着好日子向前走的老百姓口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新“民谚”。

  久久为功动真格

  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民间谚语凝结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这些智慧也影响着习近平,成为他的扶贫“方法论”。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这9个字,习近平屡次提到。三个反复强调的“真”,体现了他对工作一贯要求的“严”与“实”。

  “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贫‘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 ”习近平要求广大干部,扶贫工作务必要实。他动情地叮嘱:“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

  为了给人民“答好卷”,给历史“交上账”,在习近平的关心下, 国家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将“贫困地区不脱贫就不换岗”的做法固定下来,为脱真贫、真脱贫加了一层保险。

  扶贫既要“实”,也要“巧”。寻找脱贫的“内生动力”是习近平一直关注的问题。“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加强老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项就业本领。”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用一句谚语点出了“扶智”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来源:新华社

  “扶贫也要精准,否则钱用不到刀刃上。”多年访真贫、问真苦,习近平逐步完善和实践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他形象地描述:“‘手榴弹炸跳蚤’ 是不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剿匪,派大兵团去效果不好,那就是‘手榴弹炸跳蚤’ ,得派《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去。”

  “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贫困地区调研时,习近平谈到,扶贫工作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 。

  2个、26个,40个,85个……就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宣布今年我国又有8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是我国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第四批宣布脱贫摘帽贫困县,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批。

  瑞金脱贫、十八洞村脱贫、兰考脱贫……习近平心心念念的贫困地区一个个摘掉“贫穷帽”,走上“小康路”,属于中国的“扶贫奇迹”还在续写。只要上上下下都拿出愚公之志,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华大地必将彻底摆脱贫困,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如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樊帆)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