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让基层干部从频繁“迎检”中脱身

2018-10-13 05:58: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我那有个小小的民办校,各种重复表格没完没了。搞个专人都应付不过来。只要中国大地上有个火灾我们就得报消防检查,有个食堂吃坏肚子我们就得报食品安全,有个校外凶案我们就得报安保,月月年年。其实我们一个培训机构没有食堂,在楼里办学,消防设施是大楼统一检验的,就是折腾。”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之后,“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以《中央这份最新文件,戳中了多少基层干部痛处?》为题对文件作了解读,许多在基层工作的读者留言,以亲身经历反映面对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的督查、检查、考核,应接不暇、不堪重负。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些“窗口校”“示范校”每月接待好几拨检查,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老师加班准备迎检材料,教学成了副业,好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让家长们一同“受刑”。还有地方专门设立“迎检办公室”,您听说过吗?某市有一个专门用来迎接领导考察或检查的“明星社区”,社区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在4年内竟被3家不同的部门前后装修3次,每次花费十几万元。但装修好、挂了牌子后,却基本闲置,变成迎接考察或检查的道具。过去说形式主义“害死人”,现在还得加一个——“累死人”。

  “十一”长假过后,一些名胜古迹身上又多了许多“某某到此一游”,引起舆论一片讨伐之声。为什么有人这么喜欢写“到此一游”?这大概算是旅游中的一种形式主义——没有耐心和静气品味山河之美,在“地标”以刻下自己大名的方式“打个卡”就算不虚此行。一些督察检查组,又何尝不是“到此一游”的“旅行团”?耳不闻群众之声、眼不见实际问题,只求留下一串车辙足迹,证明“你的世界本领导曾来过”,也顺便享受一下作为上级部门的“权力快感”。游客走后,给珍贵文物留下累累伤痕;一拨拨检查团走后,给当地留下的,则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耗。据报道,内蒙古某地脱贫攻坚工作半年内经历了2次“大检”和3次“小检”,其中有一次“迎检”花掉20万元,有干部说这么多钱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督查检查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初衷是防差堵漏、激发干劲,也能够防止基层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促进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但如果督查检查也感染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呢?——名目繁多、重复扎堆、层层加码,兴师动众,动辄对着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或者部门督查检查考核打着中央的旗号,日常调研指导工作随意冠以督查、检查、巡查、督察、督导等名义,结果就是搞得基层每天紧张兮兮、不堪重负、头大如斗,甚而渐渐习惯于以迎检代替工作、把应付当做能耐。局内人为了各种花哨形式忙得不亦乐乎,在局外的老百姓看来,无非是一场场劳民伤财的闹剧——你说你每天都很忙,忙着填表、评比、拉横幅,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也没看出来你忙的“含金量”啊!

  针对如上问题,治理药方开出来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剑指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防止重复扎堆”“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以上”…… 戳中的正是当前基层工作的痛点,让众多被迎检工作反复折磨的基层干部连声叫好。

  基层到处是“新景”,但仅仅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半日团”恐怕是领会不到的。欲探“幽”揽“胜”,就得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说到底,所有的督查检查考核都只是推动工作的手段,可千万别让手段成了目的,干出“买椟还珠”的傻事。

  (原题为《让基层干部从频繁“迎检”中脱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