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比肩32个全球知名文化城市

2018-09-26 06:26: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9月20日,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开幕。图为成都展区。雷远东摄

  成都发展

  今年初,在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上,成都明确将以“三城三都”为载体,塑造别样精彩的成都标识。即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和“国际会展之都”。

  方向明确,建设提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未来成都要保护数千年来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在发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要深入挖掘“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打造“双核两带十九片”文化创意集群和200条文创特色街区,建设国际性文创产业生态圈;并高水平建设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全球影响力。将天府锦城建设成为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天府文化传承展示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老城中优转型示范区。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比肩全球32个文化名城

  成都入选“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

  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成都既要传承历史文脉,固城市之根,又要激发文化创造,立城市之品。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方向已定,未来已来。去年8月24日,在香港举行的“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上,成都被正式授牌“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论坛主席特别代表Conor Roche在会上表示,“成都的加入将会更好地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成都与米兰、香港、伦敦、纽约、东京等32个全球知名文化城市一并,承担起领军全球城市文化的重责。

  从授牌到现在,一年时间已过。在这一年里,成都主动借船出海,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天府文化的新风貌。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正在通过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

  今年6月底,2018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内外知名文创机构代表以及文化名人,齐聚成都,共谋“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合作与开放共享。创意英格兰主席约翰·莱斯利·纽比金这样评论成都,“成都是最具创造力的文化名城之一,不仅非常有活力,在这里的人们也用创意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已开始实施“八大工程”

  正构建七大世界级旅游产品体系

  除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外,成都还正着力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成都提出,到2020年旅游总人数将达2.3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500亿元,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长,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11.24%。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旅游名城和亚太地区旅游集散地。

  这两年,成都时常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榜单上。2017年,成都先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版的《国家地理旅游者》2017年度21个必去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后被CNN选为2017年全球首选的17个目的地之一,且两个榜单中成都都是唯一入选的中国目的地;据在万事达发布的2017年全球20个增长最具活力旅游目的地榜单国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增长排名中,成都位列第二名。

  未来,成都将如何建设世界旅游名城?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已经开始实施“八大工程”助推其旅游发展。这八大工程分别是:促进全域旅游综合发展;强化产业融合,深入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实施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智慧旅游与创新创业行动,将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全覆盖;推进旅游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旅游开放合作;拓展旅游国际化营销,增强成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实施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构建遗产观光、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养生度假七大世界级的旅游产品体系。

  在空间布局上,成都将根据“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方针为指引,按照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发展布局。具体而言,就是“中优区域”打造以都市休闲、娱乐购物、美食体验、时尚音乐等为特色的城市文化休闲购物综合旅游区。“西控区域”打造集道教文化康体养生、主题娱乐、世遗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东进区域”建设集山地运动、水上休闲、生态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南拓区域”打造以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高端休闲等为特色的国际都市旅游会展区。“北改区域”构建集国际商贸批发交易、工业旅游、物流运输、免税旅游购物于一体的临港旅游保税商品展示购物区。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

  建国际一流体育设施

  天府奥体城概念性规划将出炉

  对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拥有国际一流的体育设施,举办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具有健全的赛事体系和相对发达的赛事产业,体育赛事融入和服务城市发展的作用突出,在国际体育赛事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可以合理布局成都大型体育场馆和重大体育赛事,将充分发挥赛事和场馆在赛前和赛后的“人气吸附效应”,改善城市群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布局和人文格局,助推成都城市建设发展从单一区域中心向大都市区和国家中心城市转变。

  记者了解到,成都自2005年首次举办国际赛事——世界大力士锦标赛以来,随着逐年国际比赛、全国性比赛和省市级别赛事的增加,基本具备了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基础。从成都目前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态势和“三步走”战略定位,创建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既要汲取北上广深津特大城市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打造的思路与精华,也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中小城市体育赛事名城打造的方式与经验,充分发挥成都特大城市带动引领作用和生态休闲文化的优势。

  那么,将如何打造世界赛事名城呢?成都提出了一个13年的“三步走”的目标:2018年至2022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达到25个,其中洲际杯以上级别赛事达50%,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的赛事达30%。优先启动建设“北部场馆区”的成都国际足球中心、专业冰、篮球馆,“南部场馆区”的奥体中心网球场,“奥体城”的山地自行车赛道;2023年至2026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达31个,其中洲际杯以上级别赛事达60%,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赛事达40%。启动奥体城核心场馆区的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主体育馆、室内自行车馆、射击馆、三岔湖水上运动中心等场馆建设;2027年至2030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达40个,其中洲际杯以上级别赛事达75%,具有自主IP和成都文化特色赛事达50%。力争奥体城核心场馆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天府奥体城是四川首个集水上、山地、综合体育项目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绛溪南片区,项目包含三岔湖、丹景山等区域,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天府奥体城总体规划按照“山水城共融”的理念,将形成“核心区、山地运动区、水上运动区”三大奥体功能板块和13大赛事场馆。此外,还有特色小镇等。今年3月,天府奥体城集中开工了13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260.8亿元。

  今年6月初,天府奥体城向全球征集概念性设计方案,吸引了由全球104家知名机构组成的70个报名规划团队报名参与竞逐,8家世界顶尖设计团队最终入围,分别来自中、美、德、日、英、澳、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在9月底揭晓国际咨询最终结果。

  “三城三都”建设提速

  世界三大跨国会展名企落户成都

  在成都未来的城市规划中,除了“三城”还有“三都”。所谓“三都”即“国际会展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和“国际音乐之都”。继“三城”建设提速后,“三都”进展如何?

  记者了解到,8月29日,荷兰皇家展览集团、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意大利展览集团在成都环球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进驻成都及一系列知名会展项目落户的消息。未来,包括中国(成都)国际旅游交易会、亚洲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成都亚洲宠物展等行业盛会将相继在蓉举行。

  当前,成都按照“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加快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成都以649.2分位居中国会展城市指数第一。根据《成都市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都将着力加强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合作,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展、名馆、名企、名业”。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带一路”会展门户城市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举办重大展会活动1000场,展出面积1100万平方米,举办国际性会展活动达到180个,引进外来企业10家,达到会展业总收入1530亿元。

  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举办重大会展活动595个,同比增长10.4%;展览面积约3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会展业总收入930.5亿元,同比增长12%;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300万人次,同比增长4.9%,带动临时性就业岗位4930个,同比增长7%。

  在建设“国际美食之都”上,早在2016年,成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市川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提出打造“全球川菜四大中心”的发展蓝图、率先在全国把菜系作为产业来抓、率先从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统筹谋划;提出了完善川菜标准体系、夯实川菜产业基础、打响做亮川菜品牌、提升“美食之都”品牌等8项具体任务及政策措施,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千亿级产业,建设全球川菜标准的制定中心、原辅料生产集散中心、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输出中心的发展目标。

  而在“国际音乐之都”上,成都将重点打造武侯区“城市音乐坊”、青羊区“少城视听产业园区”、成华区“东郊记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和龙泉驿区“321梵木创艺区”四个特色音乐产业园区。与此同时,以“音乐+旅游”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彭州市白鹿镇、崇州市街子镇、龙泉驿区洛带镇、大邑县安仁镇四个音乐特色小镇。未来,一张五位布局的城市音乐产业“网络图”正在成都徐徐铺开。在这张“网络图”上,清晰地规划出城市东部为音乐创作生产区,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东郊记忆”为重点,依托三圣花乡、蔚然花海,重点发展音乐创作生产和数字音乐制作传播;南部为高端音乐演出区,有序推进大魔方、省级文化艺术中心等演艺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高端音乐演出;西部为传统音乐演艺区,依托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艺术院校,重点发展传统音乐演艺和音乐培训;北部为音乐产业聚集区,依托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凤凰山公园、保利198音乐公园,重点发展露天音乐广场和城市音乐公园;中心为专业演艺市场区,依托现有演艺场馆和市场,建设城市音乐厅和音乐坊,重点发展音乐演艺、乐器销售等专业市场。(记者 殷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