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有一件事,习近平牵挂了20多年

2018-09-23 01:29:2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学习小组按】

  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来建区60周年。对于宁夏,有一件事,习近平牵挂了20多年,那就是他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的一项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工作——“闽宁协作”。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当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了这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后,深深被震撼到了,他说: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心里受到很大冲击。

  看了以后,我就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今天,小组给组员们讲讲习近平在宁夏的扶贫故事。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闽宁合作由此起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任组长,牵头负责对口帮扶宁夏工作。

  同年10月,福建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习近平明确表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要坚决完成。”

  同年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书。

  协议签订了,但宁夏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习近平先让人去宁夏拍了一个短片。短片取景自宁夏的西海固,这个“苦瘠甲天下”的贫瘠地区,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农民冒着细雨排队一整夜,只为将土豆卖给县里唯一的企业;孩子上课的教室没有门,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没教室,老师用树枝在地面上写字来教学;水是咸的,一点水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没水洗澡……习近平和其他省领导一起观看,深受触动,并商定了帮扶政策。

  1997年4月,习近平深入固原市隆德县考察,对小圆井抽水灌溉和中药材种植很感兴趣,详细地向当地干部和群众询问了解情况。资料图

  一个月后,习近平到宁夏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还去西海固考察了6天。6天里,习近平翻山越沟,一路走访了5个对口帮扶县市,查看了吊庄搬迁、梯田建设、井窖抗旱、学校医院等,探访了贫困家庭,看望帮扶干部。

  习近平被西海固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了:

  “虽然穷地方我见过,我也住过。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心里受到很大冲击。那一次,我从银川到同心,然后到了海原、固原、彭阳、泾源、西吉。我到的一户人家,那真是家徒四壁,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看到窑洞顶上吊了一根绳,拴着一捆发菜,在当时那就算比较值钱的了。老百姓用水很困难,也洗不上澡。看了以后,我就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每到一地,习近平都嘱咐帮扶干部一定要尊重回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要求福建在宁挂职干部,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把东部的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精神带回去。习近平在隆德县对干部群众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完成,对联席会议议定的事情要尽快落实,所承诺的事情要抓紧兑现。”

  确定了要扶,还得想好怎么扶。

  习近平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提出:“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要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加强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等,这些指导思想对“闽宁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那次联席会议后,习近平着重抓几件事:一是坡地改梯田;二是发展马铃薯生产,加工成饲料卖给东部一些地方用来饲养鳗鱼,这一项当时就带动人均增收一二百元;三是抓井窖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在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提出了建设闽宁村的设想。村子选址和名字都是习近平定的,“闽宁”,福建与宁夏的简称合并。他坚定地说:“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习近平还专门发来贺信,在场群众不停地往前挤着,有人说道:“都知道福建有个省委副书记叫习近平,听人家读他的贺信呢”。

  闽宁今昔对比

  奠基后的闽宁村,就是两万亩的沙滩,第一批来自西海固地区的搬迁户,都在沙滩上搭建窝棚。白天搭建的帐篷,到了晚上就被大风吹走了。“有的人,第二天就把移民指标换成一条金驼烟回去了。”

  宁夏人民与贫困的缠斗,由来已久。黄土高原,数千年来见证着中国人与土地之间最坚韧的关系。移民“拔穷根”,某种意义上正是与这种关系角力。闽宁协作,势必要正面破解“迁徙”这一中国性难题。

  还未搬来的,干部要一户一户动员,用大巴车请去参观,看吃水、看走路、看上学。最初建房时,在沙滩上挖地坑,棚天热了,地坑就像蒸笼一样,热得人透不过气来,干部帮助已经搬来的群众建房,拉砖、买木料、打土坯。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从搬得来到稳得住,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成了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闽宁村”也升级成了“闽宁镇”。从人均年收入500元到10000余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提升,从数十家福建企业进驻到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几大产业全面发力,从分散移民到整村生态移民,闽宁协作就这样被具象化为贺兰山下一座朝气蓬勃的城镇。

  闽宁扶贫协作的二十多年间,10个批次、161位福建援宁干部接力在脱贫一线奋斗,80个批次、2000多位专业技术工作者先后对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千里驰援。福建先后在贫困地区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到2017年,宁夏已累计搬迁128万人,完成了百万大迁徙。

  位于六盘山下的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是2013年隆德县引进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实现出口创汇,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新华社图片

  2016年,习近平第三次来到西海固,他坚持到艰苦的地方再看一看,看到移民新村建设得很规整、很漂亮,大家摆脱了过去的贫困日子,他说“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可他心中还有更大的牵挂——“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