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之三·福建宁德篇

2018-09-18 04:01:1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过洋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习近平同志!当年,他到宁德上任后第一次下基层就来到我们村,鼓励大家发挥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走林业、种植业等多元发展的道路。”回忆起30年前习近平同志到过洋村调研的情景,69岁的老支书钟祥应清晰如昨。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闽东9县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一心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

  在这里,他倡导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这里,他强调弱鸟先飞,因地制宜。

  刘明华(时任寿宁县下党乡党委副书记):

  他鼓励我们“以干得助”

  “下党乡是出了名的‘地僻人难到’,习近平同志是建乡以来第一个到乡里的地区领导。”时任寿宁县下党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明华回忆说。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当年是“朝迎山村风寒,夜伴泥瓷灯盏”。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机关18个单位负责同志,来到下党乡现场办公。

  那天刚好是大暑的前4天,“日头特别毒”。习近平同志一早从寿宁县城出发,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又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下党村头的鸾峰桥。

  “他汗流浃背,一边拿搭在脖子上的白毛巾擦汗,一边同桥上迎接他的干部群众握手。脱下的白衬衫晾在廊桥上,看上去湿漉漉的。”刘明华说。

  喝了一碗乡亲们送来的凉茶,习近平同志当即在鸾峰桥边的小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他对时任乡党委书记的杨奕周说:“你是主人,坐中间。”

  没有路,没有电。为了尽快让下党乡通上电,有人提议从临近乡镇拉线过来,但习近平同志不认可:“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点,我同意。但是架线拉线通电,我看就罢了。拉线过来,看似见效快,实际背了电费的包袱。下党有水利资源,咱们自己建个电站,等于抓了一只能下蛋的鸡。”

  一席话,让在场干部群众频频点头。“他想得深、看得远呐!”刘明华说,现场会结束时,习近平同志鼓励大家要“以干得助”,“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1991年1月,下党第一条公路建成通车;12月,一座250千瓦水电站建成。“这么多年,父老乡亲一直念着习近平同志的好,一直希望他有空再回来看看!”说起这些,刘明华眼眶有些湿润。

  连德仁(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他要我们抓“做”功而不是“唱”功

  “习近平同志开展扶贫工作,‘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时任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回忆,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赶回寿宁县城时,已是晚上8点多,第二天一早,他就开会研究落实对下党乡的帮扶举措。

  “他讲得很动情,‘下党有多苦,大家都看到了。下党不改变面貌,我们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连德仁说,习近平同志让宁德地直机关18位负责同志现场表态,对于乡亲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部门谈谈办法。

  民政局最先表态,从局里挤出5万元,支持下党公路和电站建设:“我们真的是把口袋底都翻出来咯!”习近平同志笑了,他说,这很好,大家都要翻箱倒柜,竭尽全力。扶贫,就不要有所保留。

  习近平同志还当场拍板:地委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修路,40万元用于水电站建设。

  针对下党乡帮扶工作,习近平同志说,水电项目,不能成为“胡子工程”,包括道路建设也要认真核定,办一件成一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两年内,下党的项目不要再报到地区来了,要集中精力办好电力和公路。“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带动解决实际困难,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先后9次到寿宁,其中3次专程到下党乡现场办公。原宁德地委秘书长李育兴说:“他不仅一贯强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己也始终以身作则,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

  连德仁曾8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习近平同志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干部一定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说,要以一村一户为对象,去找路子,去想法子,找准穷根,合力攻坚。这是指导党员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基本法则”。

  刘智勇(时任福安县社口镇坦洋村支书):

  他冒雨走泥路看茶山

  闻名中外的“茶乡”福安社口镇坦洋村,曾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农村党建联系点。

  1988年秋天,习近平同志轻车简从来到村里。“那天,他穿着深蓝色短袖,裤子上还有补丁,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当年刘智勇刚刚担任村支书,他没想到的是,“地委领导竟然这么年轻,穿着也这么朴素。”

  座谈会上,刘智勇准备了汇报材料,刚要念,就被习近平同志微笑打断:“不用念材料,我问你答就好。”他最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更好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怎么增加村集体收入?

  “习近平同志问得非常细,现在种了多少亩茶?是什么品种?有什么困难?当时心里挺紧张,生怕答不上来。”刘智勇说,座谈结束后,习近平同志沿着山路,爬上村后一座茶山。“当时,天上下起小雨,他鞋子上沾满了泥巴。”

  “他对我们说,坦洋村要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农村党组织,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经济搞上去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这些话,刘智勇一直牢记在心。

  1989年2月,习近平同志邀请8位基层农民代表到地区行署,给地直机关副科以上干部作报告,刘智勇的父亲刘少如也在其中,他是坦洋村老支书,带着大伙儿开荒种茶,脱贫致富。“父亲回来对我说,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夸他,站在改革的前头,带领大家致富,很不容易。”

  后来,习近平同志又多次来坦洋。“他鼓励我们,坦洋要当领头羊,不断放大坦洋功夫红茶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壮大茶叶经济。还明确提出,坦洋发展好了,就要走出去,要与困难村结成对子,开展帮扶。”

  很快,坦洋村茶叶种植面积增至3000多亩,村资产超过300万元,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了闽东明星村。“时常想起习近平同志当年冒雨走在山路上的背影,还有他鞋子上的泥巴,心里暖暖的。”刘智勇说。

  江成财(福安市下白石镇下歧村村民):

  他改变了连家渔民的命运

  “没有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我们连家渔民可能还住在船上,漂在海上!”从船上搬到岸上18年了,江成财依然充满感激。

  连家渔民,又称疍民,就是居无定所、以船为家的渔民,他们常年以打鱼为生,日子大多比较清苦。

  1997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队到闽东,对连家渔民易地搬迁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看到一家几代人挤在阴暗潮湿的渔船上,习近平同志动情地说,共和国成立都快50年了,部分群众生活还这么困难,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困难。没有连家渔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

  在习近平同志的力推下,福建连家渔民上岸工程迅速展开,到2000年,下歧村建成了6个渔民安置点,511户2310名连家渔民告别了海上漂泊岁月。

  “2000年11月,我们搬到岸上新家没多久,习近平同志就来看我们了。”江成财说。

  来到江成财家,习近平同志仔细询问:家里几口人?现在做什么工作?收入怎么样?搬上岸过得习不习惯?“我告诉他,现在的生活很好很舒服。祖祖辈辈都在船上,做梦也想不到能上岸。以前在船上,怕风怕雨,片刻离不开人。现在住进了新房,终于能踏踏实实做事啦。习近平同志听了很高兴,他走到我家餐桌前,看到有鱼、有肉、有蔬菜,一边笑一边冲我点头。”

  “既然上了岸,就要努力做事,做出个样子来。”习近平同志的这句话,时时激励着江成财。

  “离开前,他对大家说,有困难就找政府。还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要忘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时任下歧村支书陈寿章回忆说。

  “20年里,有两个不一样的我。”江成财说,船上的我,缺衣少食,到十来岁有时都没裤子穿;现在的我,做养殖,搞基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日子红红火火。

  2000年搬进新居时,江成财的儿子江陵才2岁。去年,江陵和朋友去海上体验了一次渔民生活,回来后告诉父亲,真不容易。“我对儿子说,要永远记住,是习近平改变了我们连家渔民的命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