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燕山深处骡蹄声——北京长城的崎岖修缮路

2018-08-25 20:48: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燕山深处骡蹄声——北京长城的崎岖修缮路

  新华社记者李斌、魏梦佳

  工作人员在对明长城东沟段的敌台进行测量和文物病害分析(8月2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北京东北部密云区新城子镇东沟村,燕山峰峦叠翠,大片玉米葱郁喜人。

  凌晨4点,54岁农民杨成海就早早爬起来,和其他10多个村民一起,赶着14头壮硕的骡子往山里走。每头骡子的背上都有两个方筐,各装了6块长城砖。

  新城子镇与河北滦平、承德、兴隆三县接壤,“一脚踏四县”,是北京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明朝时,这里就是战略要地,古堡密集。今年起,村北一段近千米的长城开始修缮。因地势险峻,车开不进山,几十万块修缮所需城砖只能依靠最原始的骡驮、肩扛方式运至施工处。

  熟悉地形的杨成海就成了一名长城运砖工。一块长城砖20多斤重,一头骡子要驮砖近300斤。在满是碎石的山路上,老杨拄着根粗树枝,一边大声吆喝赶着骡子,一边吃力往上走。蜿蜒山路上,骡队依序而行,响起“哒哒”蹄声。

  日头越高,天气越热,骡子越吃不消,走走停停,不断喘着粗气。有一匹干脆站在半道,任人怎么吆喝也不走。

  北京密云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郑宝永(左)和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工作人员夏春友在对坍塌比较严重的敌台进行测量(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骡子走不动,卸下两块砖吧!”前面有人在喊。

  前几天天太热,有两头骡子走得急,摔在这路上就再也没起来。想到这,老杨赶紧走到骡子旁,从两边筐里各抱出一块砖,放在路旁,打算下一趟再捎上去。

  蹄声,再次响起。

  走了半小时,又来到一条小道。向上看去,丛林绿树间,数不清的蹄印深浅不一,泥泞不堪,散落的骡粪便遍地都是,记录了人和牲畜在这里的无数次往返。

  老杨小心踩着脚印旁的干泥和草根,跳跃着避开泥泞,往上继续迈了约20分钟,终于来到城墙墙洞下。一抬头,一条残破的长城已横在眼前。

  只见崇山峻岭间,长城依山就势而建,墙体上长满野草,多处坍塌,满是碎石。10多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一侧城墙上忙着拌白灰、砌砖墙,墙洞附近的一段墙体已修补完整,露出整齐的城砖。

  杨成海将骡子牵到城墙根,将砖倒放在最靠近施工处的坡上,等工人取用。“这几个月我每天要在这条路上走10多趟,一趟两公里多,晚上7点才能回家。虽然辛苦,但修长城是好事。”休息间隙,他看着骡子吃了会草,就又下山再去驮砖。

  地势险峻的明长城东沟段(8月2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长城资源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现存墙体总长度为573公里,其中明长城526公里;长城遗存2356处,包括长城墙体、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分布于北部6区。

  一起上山的密云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郑宝永介绍,密云境内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大规模重建,全长182.1公里,约占北京长城的三分之一。因为六七十年代人为破坏及自然冻融、开裂,东沟长城段墙体坍塌损毁严重,多处出现安全隐患,急需进行抢险修缮。

  从山下到山上,城砖需要车运、骡子驮,从山上到墙上,骡子上不去,还需手抬肩扛。

  工人们在城墙和旁边满是碎石的山坡间搭了木架,用绳子挽成扣,将城砖扛在背上,小心走过“独木桥”,将砖送至墙上。因砖沉重,每人每次只能背两块。而在更陡峭的城墙上,则需通过缆绳、滑道等工具,把砖运到脚手架上才能供工人使用。

  除城墙外,敌台也部分坍塌,风化严重,四处缝隙,砖石散落。但由于敌台地势险峻,海拔近千米,无法从城墙上直接攀爬过去。要想为敌台“治病”,“长城医生”们还需从城墙下再探出一条山路,手脚并用,扯着树枝,踩着石头,向上攀爬,再经过20多分钟,才能到达长城最高处。

  工人在对明长城东沟段进行修缮(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长城基本都在山区,许多地段险峻,施工难度很大,但施工季节很短。”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东沟长城段项目负责人、55岁的张保如说,现在50多名工人都是早上五点半就出工,天黑才能休息。“施工太危险,一清理完就塌,一遇上雨也塌,因为工作太辛苦,招工也困难。”他叹息。

  “刚到这时,根本没有路,大家是拿镰刀、铁锹现开路,修长城的路可以说是人踩出的一条路。”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古建专家、61岁的万彩林说,水是利用水泵一级级抽上来,电则是要靠发电机,但最难的还是运材料,因为地势垂直高度高,机械进不来,只能靠“车、骡、人三级接力”。

  寂静大山里,烈日炙烤下,工人们挥洒汗水,力争用原始工艺还原长城的古朴风貌。

  崇山峻岭中的明长城东沟段(8月2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北京市文物局介绍,近10年来,北京累计投入资金3.74亿元用于长城修缮保护。通过环境整治、抢险性修缮,部分长城段的安全隐患得到消减,历史景观已得到恢复。但由于几百年的自然侵蚀,大部分长城段仍具隐患,难抵风雨,抢险修缮任务依然艰巨。

  “长城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不易,要好好保护。”下山时,东沟村党支部书记秀海青说,村里正制定发展规划,“希望长城修好后,能凭借这张历史文化‘金名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民致富,这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长城”。

  正说着,蹄声响起,又有骡队上山了。伴随着有节奏的嗒嗒声,骡队身影渐行渐远,缓缓隐没于山林深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