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师范生“免费”到“公费”不止差一个字

2018-08-17 06:10:2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免费师范生正式进入了“公费”时代。

  《办法》的出台,意味着试行了10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废止了。《办法》从选拔录取、履约任教、激励措施、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予以改进和完善。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国家公费师范生享受免缴学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两免一补”公费培养,以及毕业后安排就业并保证入编入岗等优惠政策,增强师范生就读师范、毕业后当老师的自豪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梳理发现,我国的师范教育在近几十年中从定向教育演变成并轨招生,并在2007年试行免费师范生制度。

  当时政策规定,免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退还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

  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许多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实现了接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生“零的突破”。

  然而,近年来免费师范生“违约”的现象不断增多,对于政策服务要求的争议不断。

  据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一项对该校153名免费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8.56%的学生后悔成为免费师范生,有24.18%的学生表示自己将来会违约。不想将人生中最适合奋斗的10年奉献给教育,是他们后悔的重要原因。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局限性,体现在对学生的限制过多过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不能考专业研究生、不能出国,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长此以往也会对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此次,《办法》将履约年限从10年调整为6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调整将惠及10万名左右公费师范生。任教6年刚好能完成小学6年、初中或高中3年的完整教学周期,也为公费师范生营造更大发展空间,让政策能够进一步焕发“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公布的《办法》制定了在校期间公费师范生进入、退出的具体办法。“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2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签订协议并由所在学校按相关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公费师范生可按照所在学校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冬青8月15日撰文分析指出,“公费”不是私人福利,而是公共福利,享受公共福利的人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优秀。从“免费”作为一种权宜之计、雪中送炭的政策倾斜,到“公费”作为一种机制和升级定格,意味着强化师范生培养中公共精神、公益品格、公共责任、公共机制的系统建立。公费师范生既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政策举措,同时有望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和价值整合的政策效应。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孙百才教授表示,将“免费”调整为“公费”,不仅增强了师范生就读师范的自豪感,提高了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而且公费带有一定的政策约定,要求师范生毕业后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体现师范教育的公益性,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免费”。

  “公费师范教育体现出了一种无差别的政策支持,有利于选拔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拓宽了师范生的来源。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年限缩短为6年,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发展实际,更加尊重人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政策灵活性,有利于公费师范生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多样性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孙百才说。

  政策的改变让师范类学生们感到欣慰。一位免费师范生表示:“我之前考的就是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一直被人以嘲弄的语气喊免费生,感觉很廉价的样子。虽然只是名字的小小改变,也能让人觉得舒心很多。”也有网友表示,师范生是“免费”还是“公费”并不重要,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从事教育。

  “但是要保证师范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孙百才说。

  本报北京8月15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