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当干部就要习惯“不舒服”

2018-08-16 05:02:2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习近平曾说过: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为官都想当舒服官,那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

  翻看习近平任职的履历发现,不舒服是个常态,甚至有时他还会自找不舒服。

  在福建任职时,轻装简行,清茶一杯,便饭一餐,是他立下的“规矩”。为了闽东及早摆脱贫困,身材高大的他和随行人员挤在一部老爷车上,上下颠簸,有时下车后都直不起腰。车到不了的地方就步行,暑天里走,雨天里走,走得汗流浃背,脚板起泡。

  2000年7月2日那一天,烈日当空,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没打招呼,来到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当时的街巷,窄得连车子都开不进来,习近平就带着大家下车步行,走得满头是汗。习近平说了他的用意: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最热的天、这个时候来棚屋区调研吗?在场的领导,有谁,有谁的直系亲戚住在这样的棚屋区里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疾苦,加快棚屋区改造的步伐。”

  今天,推荐《人民日报》文章《当干部要习惯“不舒服”》,学习一下“不舒服”中有哪些学问。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应该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然而,有的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总感到有些不适应、不习惯,表现出失落、焦虑和纠结;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挺一挺、熬一熬就过去了,工作中推崇起“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的所谓“中间主义”;还有的则觉得自己倒霉不走运,赶上了这么一个当干部“不吃香”的时期,奉行起“干点意思意思,干完没啥意思”的法则,有一种抵触、无奈和逃避情绪。这些想法和表现都是不正确、不妥当的。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得有不舒服的思想准备和长期打算,过不了这一关,就别进这个门。

  当干部就得心中始终装着事

  干工作,需要动脑筋的事不少,诸如改革发展、信访维稳、扶贫攻坚、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风险防范等等,都可能面临让人头疼、闹心的事,如果脑子稍微松一下、疏忽一下,则很有可能酿成大祸,出这样那样的事故。可有的干部却是“思想懒汉”,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装事、不想事,或只知道个“大概”,却不知“究竟”。当干部得整天装着问题、带着矛盾,绷紧脑子里的那根弦,轻飘飘、无所用心是当不好干部的,心中无数、脑中无事是难以为官的。

  当干部就得始终不离事

  曾几何时,有的干部“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有的个别干部上班则上上网、打打游戏、织织毛衣等等。这种现象说到底,是一些干部没把工作当事业看,拼全力干,而是当差事看,当副业干。干部就得先干一步、多干一点。腿得勤,不能躲在大楼里,“泡”在文山会海里,得多到现场一线去,多钻“矛盾窝”;手得勤,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而应做到既“给我上”又“跟我上”,多接那些“烫手山芋”;眼得勤,不能当“睁眼瞎”,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经常眼里看得到活儿。如此,方能有所作为,不负群众。

  当干部就得经常“手脚有束缚”

  当干部就意味着有所失。过去有的人要么“牛栏关猫,进出自由”,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要么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事都敢干,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以这种心态和状态干工作,迟早都会出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越往后越得绷紧心中的弦,就得公权不能私用,做到公与私泾渭分明;就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得多一份敬畏,多一些顾忌。归根到底,就是管住手脚,不该伸的手莫伸,不该去的地方别去。

  平心而论,相比革命先辈们流血牺牲,这点“不舒服”其实算不了什么。当然,能这么去做的确不容易,意味着要多一份付出、多一些奉献。但是,干部多一点“不舒服”,则事业多一份发展壮大,干部自身多一份健康安全,老百姓多一份自在放心。这笔账算下来,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