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用歌声讲好中国故事

2018-08-15 06:39:3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优秀合唱作品往往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合唱就是在用纯美歌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我与童声合唱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母亲会唱很多民歌,劳动时总是曲不离口,休息时也哼唱不断,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会用歌声倾诉自己的心声。我幼时耳濡目染的是淳朴自然的民间音乐,后来接触到引人向善的合唱音乐,从此在心中埋下合唱的种子。少年时期一位同学的母亲是钢琴教授,她发现我酷爱音乐便主动教我钢琴和作曲,一直供养我读上大学。“老师爱我,我爱孩子”,那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要培养更多孩子来报答老师。

  1983年,当时的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计划创建高水平少年合唱团,我有幸担任组建及教学工作,这个合唱团就是现在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前身。35年来,合唱团为祖国赢得很多荣誉,我也在从事这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未来属于孩子,这是我的信念。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们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团队精神。合唱团如同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用歌声将大爱的种子撒满人间。在国内,我们一开始就到贵州、广西为音乐教师演出,以推动边远地区国民音乐教育发展,也借此锻炼队伍,更是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爱”。第一次访美期间,合唱团到一所养老院演出,一位老人在听了孩子们演唱后感动地说:“我们是被遗忘的一群人,而中国小朋友却把爱和温暖送到我们心里。”每当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台上共同讴歌和平与友谊的动人情景时,我总是禁不住流泪,看到他们我就看到美好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我在创建合唱团时曾说,“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只要给予科学、优良的教育与训练,就能达到国际水平。”用最优秀的师资教育孩子是我们专业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1987年,合唱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演出,就获得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如今,已培养近5000名热爱音乐的孩子,积累3000余首中外合唱精品,演出近千场,足迹遍及欧、亚、美等诸多国家,先后荣获30余个国际奖项。2017年在意大利参加欧洲最高水平的第六十五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战胜其他13个国家14个成人合唱团,赢得总冠军。这无疑是合唱团多年来坚持严格训练的成果,体现了“一切从孩子抓起”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习近平同志说过,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合唱团就是在用纯美的歌声讲好中国故事。优秀合唱作品往往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以歌声为纽带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常常最为直接有效。我们第一次应邀赴美国演出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称赞合唱团是在“以悦耳动听的歌声传播友谊的种子”。我们应邀赴奥地利演出,时任总统基希施莱格及夫人特意从休假地赶来观看演出,听完音乐会后说:“这样好的音乐会应该让全维也纳人听到。”1996年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比赛时,当地一位近90岁的老奶奶说:“我这辈子有一个愿望,就是去一次中国,但没能实现。今天听到中国孩子们的歌声,也算了却了心愿。”——我们一次次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音乐尤其合唱艺术的“桥梁”作用。1992年我与严良堃先生共同倡议举办中国国际合唱节,如今已举办14届,旨在进一步通过歌唱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具体到合唱研究和教学,我有一些心得愿和大家分享,比如歌唱艺术的核心之一是对音乐“语感”的培养。语言是音乐风格的重要载体,我提出“音素中心部位处理法”,以有效适应合唱艺术共性规律的同时,突出不同合唱作品的风格个性。演唱中,我们一般强调字头轻、字腹长、字尾收,但在实际处理作品时往往既要遵守语言发音规律,又要服从音乐形象需要,打破规律。通过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训练,孩子们就能感受到这些微妙而又丰富的差别。当我们的合唱团演唱不同国家经典作品时,常常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纯正的法国风格”“纯正的意大利风格”……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们准确掌握了每一种语音,而是因为从音乐角度去认识语言,把握住了音乐的语感。

  合唱艺术以共性为基础,讲求“谐和”与“平衡”。合唱队员只有相互倾听、彼此感受并默契配合,才能展现和谐的艺术之美。交响乐亦如是,二者都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因此我认为交响乐与合唱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艺术整体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所做的只是基础性工作,最终我们应建立起合唱指挥学、合唱训练学、合唱风格学、合唱语言学、合唱创编学以及合唱美学等一整套学科。

  时间一晃,我与合唱团已共同度过35个春秋。在与孩子们一起荡漾在音乐海洋的同时,我完成中国第一本《童声合唱训练学》书稿和音像制品,这是我“从孩子们中来,到孩子们中去”的结晶。今后,我要更加珍惜这有限时光,继续以强烈的使命感做好手中这份事业,继续和年轻朋友们一起追梦。

  杨鸿年,出生于1934年,祖籍江苏六合。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学术委员,曾任世界合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音乐教育促进会副主席。创建并担任艺术指导及常任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被誉为世界三大童声合唱团之一。创编有《引子与托卡塔》等大量合唱作品,著有《合唱训练学》《童声合唱训练学》《乐队训练学》等。曾获“中国合唱终身成就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