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财政“组合拳”,聚力“高质量”

2018-08-07 05:13:3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发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下半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走向如何?两大宏观政策怎样协同发力?为此,我们推出“宏观政策深解读”专题报道,聚焦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产生效应,以及未来的政策空间。 

  ——编  者

  

  “加法”更有效

  与传统扩张性政策不同,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发力扩大需求,而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间接发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优质供给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那么,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起到了哪些作用?着眼扩内需和调结构,财政怎么发挥更大作用?主要的着力点有哪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年初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助推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延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积极有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与传统的扩张性政策不同,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发力扩大需求,而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间接发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优质供给;不是通过政策来替代市场,而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认识和把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的系统联动关系,发挥财政政策在这些方面的整体效能。

  “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一是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保持支出强度,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民生的投入强调产生支出效益。”财政部副部长刘伟表示,今年以来,全国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专项扶贫支出1760亿元,同比增长39.7%,着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全国节能环保支出2627亿元,同比增长16.3%,支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全国教育支出16400亿元,同比增长6.9%,主要用于增加学前教育供给,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482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抚恤、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2.7%、10%、11.7%,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得到及时兑现,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

  积极的财政政策多措并举,在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已完成预算的53.2%,比序时进度快3.2个百分点,在上年同期进度已经较快的基础上又加快0.1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减法”力度大

  深化增值税改革等减税措施已基本落地,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为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体现在投入的加法,更体现在税费的减法,一系列减税降费“组合拳”,让当前实体经济的成本有效降低,转型升级的动力更充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这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介绍,目前,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收费、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鼓励创业创新等减税措施已基本落地,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和电网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工作有序开展,个人所得税改革正在履行修法程序。

  减税降费,企业的负担轻了多少?记者从税务总局了解到,自5月1日,增值税税率调整以来,共涉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895万户,改革首月即实现净减税348亿元。

  今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还包括: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减轻企业创新税收负担;对载运货物的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这些政策对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负担,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建凡说。

  此外,为支持引导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今年财政还安排就业补助资金,支持稳定和促进就业;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降低政策门槛,取消小微企业不能同时享受担保和贴息的限制,将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员工比例的要求由30%降为25%。

  “焦点”更清晰

  聚焦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和稳定就业。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在民生领域也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聚焦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和稳定就业上。”刘伟说。

  ——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在确保全年减轻税费负担逾1.1万亿元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将再减税650亿元。

  “按照今年预期的GDP盘子,预算赤字的绝对数与去年大体相等。今年不宜再增加赤字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应聚焦在减税和扩大支出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张连起认为,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速为15.3%,增值税增幅为16.6%,超过GDP增速1倍多,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仍有空间。

  ——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网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尽快释放政策红利。

  “留抵退税制度,是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措施。”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副司长林枫介绍,此次改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及电网企业纳入留抵退税试点范围,对其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一次性予以退还,将减轻这些企业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实现技术装备升级。

  ——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有很多成长型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企业成长既需要好的市场环境,也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信用记录不足、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市场信贷投放。

  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政府增信来分担风险,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又一重大举措。基金的定位是准公共产品,实行市场化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再担保费率优惠,对小微企业来说,便利程度、贷款可获得性更高。给小微企业“输血”,有利于夯实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今年地方发行的政府债券,除了纳入财政赤字的8300亿元一般债券外,另有1.3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是在财政赤字外的一个制度安排。”刘伟介绍,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5500亿元,连同一般债券8300亿元,都是确定了重点支出方向的,包括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以及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优先用于在建项目平稳建设。

  刘尚希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还要通过创新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除了传统的经济领域外,还要体现在民生领域,包括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财政都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既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更要转向长期整体的战略层面化解风险。这样,财政政策既能短期有效也能长期有效,不至于造成风险的后移或者累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