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2018-08-02 15:42:0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

  七成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应尽早明确职业规划

  近些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四处游历或去支教,成为“慢就业”一族。为什么大学生会选择“慢就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6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还没规划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

72.9%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

 

  吴琼琼(化名)是应届毕业生,她表示,今年自己本来不想毕业后马上工作,但实习时获得了留下的机会。“目前我只是在现在的单位落个脚,准备明年去读研究生。”吴琼琼介绍,她周围很多同学都没急着找工作,“有人认为工作总会找得到,先玩够了再说。也有的人不急着工作是因为要准备考研和出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辅导员王嘉(化名)对记者说,以前大学生毕业后大都急着找工作,而现在,有的学生选择支教保研,即先去支教一年再回来读研究生,有的学生对工作、实习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以前备受追捧的“铁饭碗”在他们心中也不再那么值得羡慕。

  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应届毕业生安琪(化名)认为,“慢就业”的大学生一般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大,父母的观念比较开明,不会因为孩子不工作而焦虑,而且会支持孩子进修、游学、考察就业市场或者暂时放松。“从主观方面看,有些学生很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也有大学生不工作是因为怕累、怕承担责任”。

  调查显示,没提前规划好未来(62.4%)被受访者认为是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最常见原因,受访者指出大学生“慢就业”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42.7%),想“错峰”就业(36.7%),自己水平不够,得先弥补短板(34.3%),计划创业,先了解市场环境(28.0%),“喘口气”,适应角色转变(27.8%),沉淀自己,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社会活动(25.7%),打算进入自媒体、网店等新业态(11.3%)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慢就业”是90后新生代高校毕业生逐渐展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就业特点。他认为,学生上学期间很难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都比较迷惘。而当下社会的宽容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青云表示,大学生“慢就业”正逐渐被接受和实践,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一份既让自己喜欢又能解决温饱的工作,实在太难,他们自然就会迟疑。另外,职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兴职业,如微商、主播等,这些在社会大众的主观印象里不够正式的工作,却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受到了越来越多,尤其是95后大学生毕业生的喜欢,成为他们的职业新选择”。

  调查中,41.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73.9%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明确职业规划

  安琪希望学校可以开设真正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这类课程,但对学生来说大都没什么实际帮助。希望这些课程能多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状况,比如让学生参观或体验各种职业,找到真正的兴趣点。另外,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职业人格测试”。

  “我们学校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据我了解,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并不重视,但课程的很多内容是很有价值的,比如怎样调整就业心态,还有一些心理测试。”王嘉认为,如果职业规划课程和学分挂钩,学生会更重视。“希望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学生自身也要明确目标,无论是‘慢就业’还是立刻就业,都应该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53.7%的受访者建议学院安排专业相关的就业讲座,答疑解惑,33.4%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的“慢就业”开展就业指导。

  王霆建议,一旦选择“慢就业”的发展方式,毕业生一定要给自己制定好一个详细、充足的规划,比如准备用多长的时间、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有做好规划才能让“慢就业”占据的时间过得有意义,对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助力。

  夏青云指出,“慢就业”表面上看起来与家庭经济好转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关,但也反映出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他建议从初高中阶段起就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了解,避免出现就业选择时的迷茫。“此外政府相关就业服务部门应出台政策,注重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将校园招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范围,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多设立就业实习岗位。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制定支持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措施,以提升创业成功率”。

  夏青云认为,从长远来看,求职速度的快慢其实并不重要,大学生应强大自己的内心,不再逃避。“与其拖延进入职场的时间,还不如拿出勇气步入职场,主动迎接挑战,千万不要因为‘慢就业’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总之,大学毕业生仍应尽早树立起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才会更顺畅”。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8.4%,二线城市的占45.3%,三四线城市的占21.6%,城镇或县城的占4.1%,农村的占0.7%。仍然在校的受访者占57.5%,应届毕业生占9.6%,已工作的占31.6%。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顾凌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