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山寨店”为何屡禁不止?逾7成受访者称处罚力度小

2018-06-12 23:42:2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81.7%受访者称遇到过“山寨店”

  在“山寨店”买到假冒商品或服务,45.6%受访者会维权

漫画:朱慧卿

  如今,有很多品牌店因为其商品或服务品质好、有特色,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迅速走红。不过,模仿品牌店的“山寨店”也随之而来,扰乱市场秩序。“山寨店”的招牌、包装等与品牌店很相似或完全相同,让人难辨真假,导致消费者花了同样的价钱却没享受到同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受访者遇到过“山寨店”。如果在“山寨店”买到了假冒商品或服务,45.6%的受访者会维权,16.4%的受访者坦言不会,38.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山寨店”屡禁不止,72.4%的受访者认为是处罚力度小,震慑力度不够,58.1%的受访者归因于维权成本高,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低。对于减少“山寨店”,63.9%的受访者希望进行针对性立法,56.5%的受访者希望提高对“山寨店”的处罚力度。

  81.7%受访者称遇到过“山寨店”

  凌伟峰是杭州某私企的销售经理,他曾因为手机屏摔碎去找专卖店维修,结果遇到了“山寨”专卖店。“当时我看过两家专卖店,一家店要1200元,另一家要600元。两家店外观、装修看起来都差不多,考虑到价格,我在要600元的店修了,没想到这家是‘山寨店’,手机屏幕换得不好,而且我的手机因为被拆开,以后也不能在正规专卖店保修了。”凌伟峰说,他找到店铺理论,可对方拒不认错,“我觉得维权麻烦,就自认倒霉了”。

  北京某外企员工程然(化名)去年春节给亲戚带礼物,买了一行李箱的北京某品牌糕点和烤鸭,结果到家才发现都是假的,味道差得很远,包装细节也与正规店的不同。“我大老远辛苦带回去不说,心意也没能表达好”。

  调查中,81.7%的受访者称自己遇到过“山寨店”。77.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山寨店”多,其中17.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多。68.5%的受访者直言反感“山寨店”,15.2%的受访者表示并不反感。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消费者保护立法专家组组长李伟民表示,当下“山寨”现象严重,主要以著名商标、专利和著作的“山寨”为主,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扰乱市场和政治、经济、消费环境,未来数量还可能继续增多。

  “我碰到过好多知名运动品牌的‘山寨店’。商标、货品外观乍一看和正品一样,但细看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付宇彤说,她发现网上的“山寨店”非常多,不小心在“山寨店”买了假货,她会立刻要求店家退货。

  调查显示,在“山寨店”买到假冒商品或服务,45.6%的受访者会维权,16.4%的受访者坦言不会,38.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者遇到“山寨店”会维权的比例最高(53.1%)。

  “山寨店”屡禁不止,72.4%受访者认为是处罚力度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许林(化名)认为,“山寨店”借着品牌店的好口碑,生产仿冒品,欺骗消费者,于正品商家和消费者都不公平,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有人就会觉得不遵守规则能获取更高利益,导致“山寨店”越来越多。

  程然认为,“山寨店”敢明目张胆冒充品牌店,而且数量众多,除了有治理力度不够的原因,也与商家自身维权意识不高有关,“商家其实比消费者还清楚谁是真、谁是假,但是常常不主动维权,直到影响自身名誉了才站出来”。

  付宇彤认为,“山寨”商品相对于正品,价格通常低很多,外观又相差无几,不少消费者还是很买账的。而且由于维权成本高,有的消费者发现买了假货会对自己说就当花钱买个教训,不去维权,助长了“山寨店”的气焰。

  “山寨店”屡禁不止,调查中,72.4%的受访者认为是处罚力度小,震慑力度不够,58.1%的受访者归因于维权成本高,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低,46.7%的受访者感觉正牌商家维权难度大,32.0%的受访者指出“山寨店”太多,管理困难。

  李伟民表示,“山寨”产品目前确实有市场和需求,出售“山寨”产品的违法成本低、利润高,是不良商家经营“山寨店”的动力所在。虽然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对此都有监管的法定职责,但因职能划分不清晰、管理过程互相推诿,反而使得管理效果不佳。

  63.9%受访者希望对“山寨店”进行针对性立法

  付宇彤对记者说,买到“山寨”商品时,她心情非常差,与对方沟通退货很麻烦,不退又感觉窝火,纯属“花钱买不开心”。她认为,“山寨”现象在损耗消费者的信心,同时也可能打击正品商家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付宇彤希望对“山寨”现象采取明确、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让不良商家无空子可钻。“比如建立有效的日常监督体系,进行例行检查。相关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让消费者维权更便捷高效,这会增加消费者主动维权的积极性”。

  凌伟峰也认为,执法部门的办事效率影响消费者维权的意愿。“如果举报‘山寨店’后得等几个月的时间才有结果,会大大降低人们维权的积极性”。

  许林希望,首先加大对“山寨店”的整治和处罚力度,增大“山寨店”生产销售仿冒品的风险和代价。其次,要让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对商家形成有效监督。面对消费者举报,相关部门要及时处理,重视起来,不敷衍,才能鼓励消费者维权。

  如何治理“山寨店”?调查中,63.9%的受访者希望进行针对性立法,完善管理,56.5%的受访者建议提高对“山寨店”的处罚力度,56.4%的受访者希望工商局及时处理举报信息,39.2%的受访者期待正牌商家提高维权意识,30.1%的受访者希望设立便捷有效的群众举报渠道。

  “‘山寨’现象破坏和扰乱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李伟民认为,在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山寨”现象更加不可避免,治理“山寨”现象最重要的是从源头做起。“中国需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诚信体系,要呼吁有关部门加快立法速度,填补监管空白。此外,有关部门要根据权力划分依法行政,治理‘山寨店’,尽可能地净化‘山寨’乱象,维护消费者利益。对经营者来说,依法登记、注册、经营,才能真正维持品牌店生命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山寨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选择公益诉讼的方式来维权。‘山寨’现象的治理需要国家管理层面下狠心整治,虽然路还长,但会逐步好转”。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9.4%,二线城市的占47.0%,三四线城市的占19.5%,城镇或县城的占3.7%,农村的占0.5%。(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陆安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