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揭晓!看看你拖后腿了吗?

2018-06-09 23:21:1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4.66本,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如今,“全民阅读”活动已经开展了12年,但阅读是否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话题仍在争论不休。

 

 

 

 

  阅读,可为人们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何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实现新时代文化担当,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直面的考题。

 

 

 

  “功利主义”崇拜,深阅读严重缺失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一心收束待明年。”谈起为何不爱读书,刘先生以一首打油诗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像刘先生一样一年四季不爱读书的大有人在。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为4.66本,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仅增长0.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据调查显示,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4本书。

 

 

 

 

  对此,有受访对象向半月谈记者吐槽:“社会发展这么快,我每天都在努力生活,哪有时间读书?”

 

 

 

 

  诚然,生存竞争空前激烈,膨胀的物欲和快节奏生活使得国人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肤浅浮躁、缺乏思考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病。

 

 

 

 

  半月谈记者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各大书店走访发现,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这样几类书籍:与考试有关的书,与养生有关的书和菜谱,与成功学、营销学有关的书……

 

 

 

 

  从这些畅销书的品类不难看出,当下国人阅读崇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严重缺失。

 

 

 

 

  根据美国数据库项目“开放课程”公布的榜单,柏拉图的《理想国》、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等图书最受美国大学生喜爱;根据我国一所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17年总借阅排行”,《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射雕英雄传》排在大学生借阅榜的前三位。

 

 

 

 

  对此,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这样评价:中国很多大学生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数字化阅读兴起,能否揭掉“不读书”标签

 

 

 

  与纸质图书阅读减少形成对比的是,当下不少年轻人正试图用数字化阅读来揭掉“不读书”的标签。

 

 

 

 

  在北京工作的沈先生从小就爱读书,他大学读文科专业,时常流连于学校周边的书店。网上购物兴起后,每逢电商促销节点,他都要“血拼”一把,抱回一大堆书。但如今,工作几年的他坦言,已很少买纸质书:“搬趟家实在太不容易了,还有就是工作太忙,平时阅读主要是上下班时在地铁上看看电子书。”

 

 

 

 

  自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数字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消费行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其中,成年国民听书率为22.8%,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自身特点鲜明。“两者具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完全可以互补。”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奇说,在移动状态和碎片化时间中,电子书和音频读物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而当有稳定的环境和相对完整的大段时间,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无疑是种美好的享受。

 

 

 

 

  悠斋(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越认为,阅读是很私人化的行为,如人饮茶,各有所好。即便是在数字化时代,有根、有用、有趣也仍是评判阅读的三个重要标准。“有根,强调要区分源阅读和流阅读;有用,强调问题导向,能解决实际困惑或难题;有趣,强调阅读的审美价值和无用之用。”

 

 

 

 

  “目前,我国国民阅读力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孱弱的,不阅读或庸俗化、鸡汤化的低水平、低段位阅读比较普遍。希望能通过数字阅读和实体阅读空间,重建全社会的阅读美学,强健国民阅读力。”吴越说。

 

 

 

 

  招商证券传媒行业高级分析师方光照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阅读,同时也带来了阅读的一些偏向,例如碎片化、快餐化。对阅读平台和企业而言,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好自己的出口关,为读者提供更多有内容、高质量、具美感的读物。

 

 

 

 

 

 

 

 

 

 

  阅读社交时代,读书如何“化碎为整”

 

 

 

  同方光照一样,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向记者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的担忧。

 

 

 

 

  “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虽然不是提升文明生态的灵丹妙药,但也不是洪水猛兽。”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表示,如果予以适当的关注和引导,碎片化阅读可以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每天在朋友圈打卡,读完第一本书《小王子》那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成果。虽然有点害羞,但还是特别自豪。”上海某文化艺术机构员工杨舒说。

 

 

 

 

  一方面是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各类社交软件打碎整块时间,对当前许多年轻人来说,碎片化阅读可在阅读社交的刺激下“化碎为整”。

 

 

 

 

  2017年,一批主打分享阅读的手机App逐渐兴起,通过“打卡”“发帖”等社交方式,为读者提供集体交流空间。分享阅读已成为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阅读方式之一。

 

 

 

 

  各类读书App不断开发新机制,合理增加用户读书黏性。微信读书主要依靠微信好友关系链,进行书籍推荐阅读;网易蜗牛读书每天只提供一个小时免费阅读时间,提醒用户抓紧时间集中精力阅读。

 

 

 

 

  一位00后受访对象告诉记者,在阅读App的圈子里,00后写评论、打分、催更,分享自己的阅读生活、发表原创故事。在他们眼中,书圈是除空间、贴吧之外的“第三江湖”。他们的阅读列表中不乏经典著作,在《围城》《活着》《白鹿原》等众多经典书籍的阅读人群中,约35%是00后。在人们认为00后对娱乐和八卦满怀兴趣的时候,00后悄悄展示了他们“严肃”的一面。

 

 

 

 

  “不管以怎样的业态存在,阅读这个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郝大超说。(半月谈记者: 陈旭 陈晓波 何曦悦 张漫子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6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