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聚焦2018年语文高考:00后需要怎样的母语素养

2018-06-08 21:08:1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大量的阅读和大声的朗读来培养的,今年的试卷就是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现在高考的路子是对的。”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说。

 

  6月7日,是全国统一高考的日子,每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而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高考改革也将于今年进入第二轮改革试点。因而,今年的高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预示着今后改革的方向。

 

  语文高考刚刚结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多位语文教育专家及一线语文老师,以给出更加理性的高考试题分析。

 

  考题紧扣“新时代”和“新一代”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市自主命制5份。

 

  除了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外,有专家指出今年考题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今年的作文出现了‘撞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今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和北京卷的作文题“不约而同”聚焦在了今年考生大部分是“2000年出生”这个关键点上。

 

  全国Ⅰ卷列举了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让考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北京卷则直接让学生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说明我们的高考命题都是紧扣时代特点,紧扣学生特点的,这种‘撞题’非常好。”陈志文说,这也是一种引导,引导青年在关注自身的同时,思考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也指出,有时候试题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以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为例,试题把“世纪宝宝出生”和“世纪宝宝成年”作为2000年和2018年当年的主要内容,并在试题的引导语中明确指出“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直接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的热情。

 

  深化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接受采访时,不少专家都提到了全国Ⅱ卷的作文“幸存者偏差”。

 

  题目是这样的,“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道作文题首先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没有系统的思维,考生的逻辑链条就可能出不来,没有完整的逻辑链条无法完成写作。”北京十一学校的史建筑老师说。

 

  “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今年的高考试题在启发学生思维这一点上,整个试卷都有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这也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考查。

 

  命题专家指出,比如,上海卷作文试题“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便于集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天津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

 

  “这些题目从根本上在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陈志文说,这种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信息提取和加工的能力,与此相伴的是逻辑表达能力,“考生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完整的表达。”

 

  试题更贴近考生真实生活

 

  多名专家提到了今年高考全国III卷中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 “刘慈欣的小说在流行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这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

 

  命题专家指出,考题中选入刘慈欣的作品是一种内容与题型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刷题、宿构。

 

  “学生们的阅读无外乎有两大类:喜欢读的和应该读的。”济南外国语学校刘笑天老师说,刘慈欣的作品在中学生中有广泛的市场,这样的题目正是引导学生用他们喜欢的阅读来构建他们阅读能力。

 

  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意味着把学生的生活全部搬到试卷中来。

 

  有专家指出,今年的全国III卷作文题可能就会引起社会上的争议,试题内容给出了我国改革三个时期的三个标志性的口号,让学生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或许有人会认为这道题不像语文题,更像是历史题。

 

  “其实我们过去经常会纠结高考语文到底应该考知识还是考能力。”陈志文说,但这两年高考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对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的真实大背景有所了解,这种跨越了知识和能力本身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真正的综合能力。

 

  “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也正是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专家说,比如,今年浙江卷的第六题就要求考生针对给定文段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对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记者 樊未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