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如何逆袭求职“隐形价目表”?你撞运气我拼底气

2018-06-08 21:06:3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还有10天,95后大四女生英熙将告别大学生活,入职国内某知名银行。周围人羡慕这份漂亮的offer,更佩服英熙的勇气——专业不对口的本科毕业生,竟敢勇闯职场。

 

  在该校本科应届毕业生眼中,英熙简直是“逆袭”英雄。在求职论坛“过来人”经验帖里,在口口相传的“招聘内幕”中,许多学生笃信,求职是有一整套“隐形价目表”的,越是炙手可热的好单位,越有与之价值对应的硬性配置:本地生源、硕士毕业、男生优先;国内Top 2高校无论本硕都优先;海外留学背景加分;专业与单位对口且在全国排名Top 10加分;综合大学强于语言类院校、师范类院校……

 

  而成功“逆袭”的英熙,求职过程也受到“价目表”的冲击。去年夏天,这家银行秋招前开启暑期实习项目。报到第一天,领导拿着英熙的简历,不屑地问:“你学俄语专业?你的高中班主任都没帮你选个像样的专业吗?”“你只在Z大读本科,不应该继续深造吗?”

 

  英熙身旁,站着国内Top 2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女孩,迅速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许,“觉得她将来一定会成大器,而我不怎么样”。英熙只能在心中默默念叨:“好气哦,但是要保持微笑啊!”

 

  “隐形价目表”真的是求职路上的障碍吗?

 

  求职毕业生:“你们知道我是谁”,而非“你们希望我是谁”

 

  英熙参加的暑期实习,和正式招聘流程挂钩。如果实习表现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就有可能拿到“面试直通卡”,提前打入决赛圈,提升拿到offer的安全系数。

 

  开局的当头一棒,没有影响到英熙的求职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在办公室老师眼中,实习生的学历如何,渐渐被“靠谱与否”这件事彻底取代。

 

  比如第一天被领导“最看好”的名校女生,工作习惯“摸鱼”,上班时间看美剧、打游戏,频繁请假,无故缺勤;而英熙一直每天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老师、同事请教,很快赢得前辈的信任和好感。

 

  整个实习项目有一两百个学生参与,该群体中顺利拿到offer的,仅有五六个幸运儿,英熙是其中之一。

 

  最近被拉进同一批入职的新人群,英熙看到,若要按结果来归类,似乎依稀可见“隐形价目表”的影子:本科生少,硕士生多,名校和海归背景的多……但是英熙清醒意识到,招聘并不如很多人想象得那样“名牌至上”,单位想要的,是“对的人”。

 

  例如同届一个小伙伴,大学相对普通,按说简历本该被人力资源部淘汰的。英熙观察到这个毕业生,突出优势是交际圈广泛,情商很高,对社交场合应付自如,这一点无疑很适合金融行业。

 

  而英熙后来了解到,人力资源部选中自己,原因是校园实践经历丰富,办过展览,做过校园心理咨询师等,做事踏实,擅长与人打交道——这一切属于她的发光点,都和大家颇为敏感的“隐形价目表”毫无关系。

 

  “求职‘隐形价目表’,我承认它是存在的。但不好意思,‘价目表’重要,我也很重要,世界上机会多着呢,一定有欣赏你的人。”英熙感慨,求职时我们一定要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有底气,不要以“价目表”为参考系。毕竟找工作,是互相适合、互相尊重的事,要“你们知道我是谁”而不是“你们希望我是谁”。

 

  人力资源:参考名校背景实为提高招聘效率,实习或可曲线圆梦

 

  “我办理就业去向登记表时,教务老师说本科就工作,胆子蛮大的喔!”英熙发现,“隐形价目表”存在于应届毕业生心中,更容易在周遭环境中相互传播、感染。

 

  但她觉得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必须保持坦诚和自信。“面试中,我的态度很坦然,表明我的客观条件就是这样,不能改变。但是我能让用人单位相信,我踏实、好学,能做到和别人一样好”。

 

  和英熙高度认可自我、一以贯之的强大内心相比,90后新闻专业研三学生白芹,则被“隐形价目表”蔓延的小环境困扰许久。

 

  白芹在一所南方二线城市读研究生,她一心想去上海从事媒体工作,但自认为大学和专业,在上海应届生求职市场中处于尴尬、边缘的位置。

 

  白芹说,她和同学都曾慎重考虑研二暑假的实习单位,“那是冲刺目标的黄金时间”,白芹目光锁定了上海一家报社。她向导师寻求意见,“导师表示,学校专业已处于劣势,而求职竞争太过激烈,学院没有什么成功先例,没有可以帮扶的师兄师姐,所以‘赌’这一层次的媒体,大概率浪费宝贵的实习时间”。

 

  白芹又从其他同学那打探“小道消息”,从那家报社往年留用的毕业生背景“反推”,自己看来希望渺茫。

 

  “求职时间表很紧张,我还是没信心,转而去符合客观条件的‘安全区’。等到最近大家工作都定了,我却发现有条件不如我的同学,居然去了大家不敢想的头部媒体,心中不免后悔和遗憾。”

 

  王剑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校园招聘,他感叹,校园招聘每天都接收海量简历。为了提高招聘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招聘目标,尽可能挑选适合公司的人,他们需要依赖一些基础判断标准,名校本硕、海外留学经历的确会在“第一眼”筛选中占先机,再参考一下专业、实习、语言和计算机能力等。

 

  “好看的学历至少说明过去的学习阶段,这个学生的智商和自律性是可以的。我们不否认普通学校也有优秀苗子,只是太多优秀简历让我们不可能先去仔细研究、比较实习、校园活动这些因素。”

 

  但王剑强调,校招目的一定是选到适合企业的人才,其实某种程度上,企业更想要已在本单位实习考察时间长、“知根知底”的实习生,毕竟那是比“海选”更靠谱的选择。“对于‘简历海选’中学历背景不占优势的学生,早做准备。有针对性地实习,无疑是最佳路径”。

 

  专家解读:求职核心点是“职业认同”,找准方向早做准备

 

  对于应届毕业生焦虑的“隐形价目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高艳给出分析和建议。她认为,过分相信“隐形价目表”能决定求职成败,实则是给自己寻求安慰和借口。

 

  高艳指出,首先从企业的角度,人力资源的思路是帮助公司找合适的人,更保险地排除不合适的人。“在短时间内,名校背景可以为我的选择背书,挑错人的概率降低,找对人可能性更大”。

 

  名校固然能在人力资源的初步筛选中获得一点“快速通道”的便捷,但是不意味着这条路对于非名校或其他条件不占优势的学生就彻底堵死。

 

  “有一条路可以绕过去,那就是通过其他方式展示我可以做这个工作。”高艳指出,毕业生求职的核心点,不是什么牌子学历,而是自己清楚知道要去哪儿,即“职业认同”,“明确知道我是谁要去哪儿,就可以早早做准备,早早找准定位”。

 

  高艳表示,对自我职业的清楚定位,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通过大学实习明白自己适合去哪儿,不宜去哪儿。

 

  她接触过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女孩,大一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对未来规划迷茫,于是通过参加校园社团挖掘出对金融的兴趣,进而沿着这条兴趣线索,开始辅修金融专业、暑期寻找实习机会,一步一个台阶,卖力学习和工作,最后进入非常满意的投行。

 

  “我们常说一句话,你知道想去哪儿,全世界都为你让路;如果不知道,一路都是逆风。”高艳提醒说,“隐形价目表”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幌子,有人走不出来,就会一直被蒙蔽住。“你去了大公司,拥有所谓亮闪闪的头衔,就一定开心,一定合适吗?”

 

  她建议,在校期间,大学生尽量早作规划并投入实习,提前在公司和行业内留下好印象,同时可请内部认识的师兄师姐适当推荐。

 

  另外,对毕业求职的第一个平台无需太过焦虑。“人生是马拉松,关键竞争力还是实力,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不要太着急,后续还可以努力,社会环境会还给你一个好的结果”。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英熙、白芹、王剑为化名)

 

  见习记者 沈杰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