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避免“保姆式”驻村帮扶

2018-05-27 23:35: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 驻村帮扶要避免“保姆式”大包大揽,会弱化基层管理能力

  ◆ 可能产生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人员、资金、项目后继乏力,发展停滞等新问题

  ◆ 驻村干部首先就要清楚自身定位,当好“参谋员”而不是“司令官”

  ◆ 应按照“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人”的思路,对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支书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

  ◆ 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

 

 

 

  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向贫困村派驻干部,帮助贫困村实现脱贫。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数据,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277.8万人驻村帮扶,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解决贫困村基层领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省调研中发现,各地的驻村帮扶队伍在村级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多位受访基层党政干部和相关专家也提醒说,有的驻村干部在工作中“大包大揽”,这种“保姆式”帮扶将弱化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基层管理能力,也可能产生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人员、资金、项目后继乏力,发展停滞等新问题。

 

 

  莫让“参谋员”变“司令官”

 

 

  驻村工作是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驻村干部首先就要清楚自身定位,当好“参谋员”而不是“司令官”。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驻村干部“越俎代庖”,对村级事务大包大揽,有的甚至架空村干部,自行安排村里工作。

 

 

  在西部某贫困县,一位贫困村支书说,从产业布局规划,项目资金引进,入户做统计、搞调研,到最后制表填表,对接考核组调查组的检查……现在村里的扶贫工作全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干。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越是在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保姆式”的驻村干部就越常见。一位受访基层干部坦言:“村里的各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考核繁复。而有的基层村干部、村支书素质相对较低,能力不足,只好让驻村干部顶在前面,顶在第一线,才能保证村里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尽管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但有些村“两委”干部对此却颇为不满。他们认为有的驻村干部不听取村“两委”的意见,工作安排不够符合实际,没有发挥村民主动性,也没有将村干部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发挥出来。

 

 

  “有的驻村干部到了基层还是开会、谈话、写材料,对我们这些村干部只谈问题不讲成绩,还有的驻村干部的工作方式生硬,村干部和群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西部某县的一位村支书说。

 

 

 

  2017年9月21日,安徽省岳西县黄尾镇平等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英豪(右)同村支书郑朝阳研究工作 朱炜摄

 

 

  “输血式帮扶”新表现

 

 

 

  “村干部能力越弱,就越要通过驻村干部来补强。但驻村干部能力越强,村支书的依赖心理就越重,村支书能力就会慢慢退化。一旦驻村工作队撤离,村支书很可能没有能力继续统筹全村发展。”陕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石英说。

 

 

  陕西省直机关的一位驻村干部表达了内心的担忧:“从驻村开始,我就已经成为该村大部分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该村的扶贫成了我个人和机关单位共同担负的责任。村支书的压力反而减轻了,部分考核指标、脱贫攻坚的任务和责任都转移给了驻村干部。”

 

 

  该名驻村干部指出,村里的基础设施改造,农业项目的升级,都依托于自己和机关单位的资源。“我们带来了企业、项目和资金,带来了农产品的市场和销路。我最担心的就是,脱贫攻坚工作结束,我们撤出后,村支书不具备和企业直接对接、洽谈的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不能及时对村里的相关产业做出反应、调整,会让村民遭受损失。”

 

 

  一些被帮扶村的村支书依赖心理也比较强。采访中,有的村支书说:“工作队说搞扶贫项目,该怎么配合我就怎么配合。人家都是上级领导,毕竟有门路,我也用不着多想。”还有的村支书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电脑、手机也玩不转。既然有了驻村扶贫队,他们干工作又快又好,就应该让他们多干一些。”

 

 

  西部某县的县委书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村支书能力弱化的情况较为普遍。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严重,再加上村干部待遇低,这都导致了村“两委”后备干部储备不足。现有的村支书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数属于“维持型”。“客观来看,有的村确实是由驻村干部来维持运转的。”

 

 

  石英认为,虽然驻村工作队改善了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但整体上看,部分驻村扶贫工作比较注重短期效应,“授人以鱼的多,授人以渔的少”。驻村工作队“大包大揽”,事实上形成了新形式的“输血式帮扶”,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的长期发展。

 

 

  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如何避免驻村工作队可能弱化村支书能力的问题,多位受访专家与基层党政干部、驻村干部提出了相关建议。

 

 

  明确驻村工作队的权责,并及时制止明显的越权行为。陕西省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认为,驻村工作队要转变工作方式,突出“帮扶”,而不是“代管”。“驻村干部要摆正自身位置,做好‘六大员’,即当好农村实情的调查员,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民谋利的办事员,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员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督导员,突出‘引导、监督、协调、帮助’。”

 

 

  强化村支书管理,对于不作为的村支书进行适当惩处,不能默许“甩手掌柜型”村支书的存在,必须要求村支书主动参与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

 

 

  形成合力,驻村工作队应按照“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人”的思路,对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村支书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争取培养出好的村“两委”班子、优秀的村支书,为村里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驻村干部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锻炼村支书,通过传帮带提高村支书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石英说,“这就要求村里的各项工作均由驻村队员和村支书共同决策、共同承担。”

 

 

  石英表示,驻村工作队制定发展方针时,村支书应全程参与,并根据村实际情况提出意见,这样才能调动、发挥村支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驻村工作队还应当通过强化“事前帮、事中带、事后促”的工作方式,帮助村支书顺利走完各项工作的全流程,使村支书逐步建立起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者 薛天 陈刚 叶婧 陈毓珊 邹明仲 董璐   刊于《瞭望》2018年第22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