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来这里,读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05-23 21:05:33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者:isen点击量:

  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刚刚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总结阐释了这一思想。这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之后,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明确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   “三个体现”构成基本内容   作为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这一创新成果,体现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这一创新成果,体现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深谋远虑,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辩证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   这一创新成果,体现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自然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因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人与自然的思想”的中国思考   还记得十多天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连续提出了9个学习马克思,其中特别强调了,“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源头,无疑来自马克思主义。总书记还不止一次地引用恩格斯“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的重要判断。总书记对“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规律的总结,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定理的揭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论。   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为标志;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总是以新思想为支撑。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几年,清新自然的空气多了,繁星闪烁的夜空多了,秀丽可餐的山水多了,百姓对“身边的幸福感”交口称赞;重拳惩治“散乱污”,壮士断腕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史上最严”的环保监管举措,让网友称赞“厉害了,我的环保”;从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党员干部肩上的生态担子更务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新思想的引领作用。   “两个历来”勾勒思想轨迹   评论君有幸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最深刻的印象是,总书记历来对生态环境工作看得很重,历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很重要工作来抓。   如果回顾一下的话,早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在习近平主持下制订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就列入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内容。在福建宁德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不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要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批示重拳惩治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动为美好生态环境当“保洁员”,多次就解决损害生态环境问题“打头阵”,直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纵览历史,从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中国经历着最大规模、最为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变革。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将以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完成奠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新范例和新参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