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汶川十年,我讲十个故事给你听
2018-05-13 23:40: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周前,我们去了汶川,遇见许多生动面孔。他们中,有人曾经历生离死别,有人至今仍感叹当时的幸运。在这个特殊时日,我们无意打扰,只是默默记录。并不是每个人都充满或离奇或感人的故事,但无一例外的,他们见证了怆痛之后,十年里的漫长愈合。山风轻柔,吹过所有苦难。
十年,曾经撕裂的地方,早就变了模样。曾经破碎的心,回归柴米油盐。伤痛被妥帖收好,没有人停在原地。这是十个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人们故事,他们,和这座城,一起重建。
-01 -
“不想永远做守墓人。”
沈文娟 31岁 映秀镇 地震遗址讲解员
十年过去了,那场地震对于沈文娟来说,仍然鲜活又具体。
每一天,她都要无数次走过已然变成废墟的映秀镇漩口中学,向游客讲述2008年5月12日所发生的一切。
全校唯一上体育课的班级集体抱头围坐在篮球场上,绝望地看着四周山体剧烈晃动,乌云倾城而来……
原本的五层主教学楼折叠下沉,仅剩下地上的一层,正在上课的师生们经历了几秒钟生死时速。
在综合楼五楼上计算机课的方杰老师,用自己的肩膀抗住门梁,42名学生从他臂弯下逃生,他自己却倒在狠狠砸落的房梁下。
讲到细节处,沈文娟会习惯性地避开游客的眼睛,因为那样就会“讲不出来”。大多数游客沉默肃静,偶尔传出几声抽泣。
十年来,沈文娟不断重复讲述受灾、救灾、重建的故事,也不断向人们鞠躬、致谢、感恩。“但我们也不能永远做守墓人,对吗?”她端详着青苔逐年漫过坍塌的砖石瓦砾,微微笑了。
地震后,映秀镇工业外迁,政府探索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旅游。沈文娟的工作,也从讲解那一场地震,变为向游客介绍劫后重生的“新映秀”。
新的生态旅游小镇看不出一点疤痕,但沈文娟仍然记得地震那天,怀孕7个月的她被剧烈地晃动甩下石坎,她用尽最后力气撑起四肢,死死护住肚子里的孩子。直到救援部队抵达,用直升机将她运往医院。
“没有再比家人更重要的了。”丈夫的哥哥在地震中遇难,留下年仅5岁的女儿,沈文娟和丈夫将震后统一规划修建的房子让给侄女居住。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沈文娟想着,等今年通往四姑娘山的观光铁路修好了,就带全家人一起过去旅游。
-02 -
“我以为所有人都已经没了。”
孙国刚 53岁 一碗水村 村支书
做了二十多年村支书,孙国刚对一碗水村的“前世今生”再熟悉不过了。十年前,村子还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隔着泯江的对岸山上。“5·12”大地震时,离震中映秀不足9公里的一碗水村成了一座孤岛。四周山体垮塌,民房尽毁。在没有任何信号又余震不断的情况下,第一批救援部队赶到时,已是震后第六天。
“当时我就想,估计大部分人都没了。”在近一分钟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过去之后,孙国刚开始搜寻幸存的村民,组织大家自救。
用垮掉的门框和采油布搭建临时帐篷,掏出所有人能找到的粮食,严格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吃两顿,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罗顺清负责照顾所有的伤员……就这样,全村一百多口人撑到第六天,等到了翻山而来的解放军。
孙国兴至今记得村民们被疏散离村的时候,一位年近70的五保户对孙国清念叨,“无儿无女的,我一个人都不认识,身无分文的出去之后可怎么办呢?”这也是当时大部分村民内心的担忧。“这里毕竟还是大家的家。”说到这里,这位年过半百的村支书忍不住哭出声来。他将自己身上仅有的600元钱塞给那位老人。出去之后,大家才知道,政府早已安排好“灾民安置点”。“吃的住的用的,都安排得妥当。大家这时候才安了心。”
如今,一碗水村异地重建,孙国刚仍是村支书,最操心的事是想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好村里的产业,让大伙尽快脱贫。与他共患难17天的“赤脚医生”罗清顺如今已经年逾花甲,仍是村里人最信任的大夫。那个曾经无助的五保户老人快80岁了,在国家的政策兜底下,将过世儿女留下的孙子孙女拉扯成人,这位朴实的老汉总念叨着“共产党的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