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人民日报:部分单位项目评审仍有拼关系靠人情现象

2018-05-07 09:31:08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科研项目评审风气不断好转,但仍需要下大力气消除“拼关系”“靠人情”现象

让项目评审更公正(关注·改善科技创新“软件”②)

科研项目评审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科研生态的健康

“七八年前,拿着茶叶等礼品到我办公室来拜访的人还不少,这些年没有了。去年,我评了几十个项目,只接到两个‘打招呼’的电话。今年,一个电话也没接到。”常年担任各类科研项目评审的张峰(化名)对评审风气变化的感受颇深。

 
 

 

科研项目评审是科研链条的关键一环,其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科研生态的健康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有关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治理和完善。“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扩大战略专家和一线专家参与的比例;建立专家库随机抽取制度、定期轮换制度、涉嫌回避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

“出台这些措施,就是要避免出现‘人情’评审和专家‘小圈子’对科研评审活动的直接干预。”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许多省市科技部门也纷纷响应,出台了相关举措降低人为因素。比如,为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江苏扬州市科技局建立了市级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市科技计划全部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结果公示,并公布举报监督电话(信箱),接受社会全程监督,一旦发现作假两年内不得申报。

重拳之下,效果也逐渐显现。

张峰表示,目前评审制度越来越完善,环节更加科学合理。现在评委们在评审前都会签承诺书,明确规定“评审情况不能公布、打分情况不能泄露、晚上最好别出酒店”等内容,而早些年一般都只是口头让“大家记得遵守纪律”。

让张峰感觉变化比较大的还有,评委们被通知来参加评审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了。“以前多是提前半个月通知,现在大部分只提前3天通知。这就总体缩短了被人‘打招呼’的时间。我常常到了评审现场,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组、拿到哪些课题。而且所有课题团队的名字都是隐掉的。”

为规避“人情”因素,在评审专家的筛选方式上也做了改变。“管理部门在专家库里筛选专家,然后分配课题。”张峰说,“比如,我拿到15份课题,其他4位评委也拿到15份课题,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另外4位评委是谁。整个专家和课题分配的过程都是随机排列组合。”

“人情”等非学术类因素在项目评审中仍有干扰

尽管评审风气不断好转,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有“拼关系”“靠人情”现象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人情”因素之所以难以杜绝,究其根源,主要还是科研工作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项目评审涉及的又是“人对人”的评价,因此难以排除主观因素上的“钻空子”。

在地方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黄强(化名)告诉记者,因为自己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小有名气,所以尽管没有担任过国家级项目评审,但每年仍会接到一些“打招呼”“拉关系”的电话、短信。“他们都以为我是评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一位知名院士也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自己多次受邀成为“千人”“杰青”和“长江”等学术称号的评委,每次评选前都会接到说情的电话、短信。有的来自被评者本人,有的则来自被评者的导师或者所在高校的系主任甚至校长。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一些政协委员反映,现在依然存在着谁的导师名气大、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拿到人才“帽子”的现象。

个别海归学者也反映,回国后,不得不花一些时间用于拉关系、搞公关。

“人情”等非学术类因素的干扰,影响了项目评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阻碍了正常的人才培养进程和科技创新活动,影响了科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张峰说:“这对年轻的科研人员影响不小,比如有可能会削弱他们对科研评价体系的信心,产生‘不行下次我也找人’的心理,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项目评审的相关规定在执行上应进一步完善

受访专家表示,在科研项目评审的行为准则方面,我国已有许多规定,现在主要在执行上存在一些缺陷。

西部某高校教授钱家伟(化名)说:“比如专家的选择,国内目前主要由各大学和科研单位推荐专家组成专家库。在评审中,一些专家评委要维护所在单位的利益,互相帮忙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或者专家评委由一些单位的领导担任,可能出现过度‘举贤不避亲’的情况。”

钱家伟认为,要改变由于长期担任专家而形成的“合作”局面,专家库的选择方法首先应该全面改革。

“项目申报可以采取匿名评审方式,评审专家与项目采取计算机随机匹配模式,避免管理人员泄露信息。还有,评奖采取匿名评审,不用参评人员到现场答辩,现场只需评审匿名的材料。对于申请项目或评奖的研究基础,只看发表论文(匿名)和授权转让发明专利等硬指标成果,不能把过去申请到的项目数量作为参与评选的研究基础。”钱家伟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建国认为,应建立和加强纠错、惩罚机制。“比如,管理部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掌握信息,知道哪个专家评什么项目,对这样的岗位人员该如何有效约束?一旦发生评审不公,怎么进行纠错和惩罚?这些机制应该建立健全。”

齐建国建议,还可以建立一套定量分析的事后评估体系。“一些课题是否落到了确实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手中,并且做出了成绩?对此可以进行事后评估。如果80%没有达到目标,就说明选错了,也说明现有的这个评价模式得改。”

专家们还表示自律很重要。法律不可能管到每个细节。自律始终是社会能够稳定发展、道德体系能够存在的基础。

齐建国说,“大多数学者都有公允心。我们都是从年轻时候一路走过来,深知做科研不容易。人家费了这么大劲,你不公正评审,把本来能评上的拿下,你良心何在?这是对科学良知的背离。”

(吴月辉 刘诗瑶)

 

 
分享到: